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作者来稿
高等研究院建设:美国经验与中国之路
2009-02-20    山东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张花 张会杰 吴新伟

字体大小:

  二、我国高等研究院的发展之路

  (一)我国建设高等研究院的必要性

  在当今中国, 创新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一个高、精、尖的纯理论研究机构,高等研究院对提升国家的总体创新水平, 进而推动国家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杨家福教授曾提到:"我们不仅仅需要比尔盖茨和任天堂,也需要一部分人从事和经济没有关系的基础研究,它们是将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所在。"⑤ 通过高等研究院这样一个科研学术交流的平台,便于汇集一流的科研大师和学者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与合作。并且,通过不断地开展国际学术会议等国际交流,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探索未知世界,创造最先进的、创新性的成果。从而,为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我国高等研究院的现状与问题

  1、我国高等研究院建设现状

  1997年建立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是我国第一所高等研究机构。它借鉴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成功经验,中心强调'为学问而学问'的宗旨,与海外的相关学术机构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合作,选择对未来科技发展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的并对探索自然规律有深远意义的问题为研究内容,积极推动基础科学同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与合作。中心积极延揽国内外科学英才,为研究人员提供宽松的学术环境和优越的物质待遇。

  2005年5月,南京大学创建了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它是中国大陆第二家高等研究机构,也是中国大陆高校首家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机构。旨在实施该校"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搭建超越院系界限的校级文科平台,打破学科和专业的壁垒,推进问题导向的跨学科研究,形成一个独特的文科科研"特区"。

  06年至今,我国大陆地区陆续又有武汉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大学、南昌大学等7所学校建立了高等研究院,另外,我国于2008年4月5日在中央财经大学成立了中国高等研究院。港台地区有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4所高校成立了高等研究院。即两年内我国成立了12家高等研究院。

  我国高等研究院的建设在数量上短期内实现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这些高等研究院以人文、社科类居多,其宗旨多为实现学科间的交流与对话;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机构,实现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培养培养具有强盛的学术创造力、严谨的学术规范和宽广的学术视野的综合性人才。

  2、我国高等研究院建设存在的问题

  纯理论基础研究的长效性、非功利性使我们很难对陆续成立的各所高等研究院的发展作出科学的预测,但高等研究院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较高的人、财、物来支撑。我国当前高等研究院在其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首先,价值理念上,作为一个纯理论的高、精、尖的研究机构,他应该以纯理论的基础研究为根本职能,注重追求学术的卓越。当前我国成立的各高等研究院有很多在成立之初就设置了研究生及博士生课程,招收硕士、博士生。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甚至招收本硕连读实验班,用于培养跨学科研究型人才。而这些是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的使命与责任。哈罗德·铂金曾说过:"如果社会不能从原有机构中获得它所需要的东西,他将导致其他机构的产生。"⑥高等研究院如不能坚持其独特的理念和价值,也会面临被其他组织取代的可能。

  其次,资金的制约,作为一个高级科研机构,他首先要具备一流的大师、一流的设备、宽松自由的环境。它需要为学者一定时期内的毫无经济价值的研究创造宽松的学术自由环境和优越的物质条件。但这些条件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支持。美国的高等研究院一般通过捐助资金得以成立,由各种基金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当前我国关于高等研究院的科研经费来源单一:多是采取依托原有大学、政府教育基金为主要资金来源方式,社会捐助只是一小部分。⑦政府教育基金很难满足数量上快速增长的高等研究院的良性运转。

  其三,研究实体的确立,因为研究经费的不足,我国所建立的高等研究院多是半独立的研究实体,隶属于高校中的一个机构,由高校进行组织建设。并且,很多高等研究院承担了人才培养的职能,甚至大多研究院的常驻科学家都是在大学里任教的教授。与大学中的院系组织没有实质的区别。这既会造成机构的重置,更会导致资源的浪费。

  另外,学术大师的有限性,作为一流的学者,他们属于一个精英群体。这样的群体规模是有限的,即成员的数量是有限的。而每一个学者的精力又是有限的,这样的资源很难分配于陆续成立的多所高等研究院。在我国高等研究院内部的常驻教授多是原有所依托高校的学科带头人,大师级的学者专家只能作为共享资源与国外科研所形成一种虚拟合作方式,很难真正发挥作用。大师的匮乏必然会影响高等研究院的长远发展.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高等研究院如何成为真正的“学术特区
· 高等研究院:美国经验与中国之路
· 上海与浙大签约共建高等研究院
· 香港科技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合作建高等研究院
· 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航天育种研究院揭牌成立
· 清华大学成立中药、监管科学两大研究院
· 中国石油大学紧跟国家需求成立三大研究院
· 北京将成立国内首个“科学传播联盟”
· 张柏春研究员:关于建设一流研究所的初步思考
· 华南理工大学工业技术研究总院挂牌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