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量农远资源通过接收、利用,相继迈入了课堂教学。这些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农远资源 兴趣 训练 理解 视野
随着农远工程的实施,农村小学也用上了现代化的教育设备, 大量农远资源通过接收、利用,相继迈入了语文课堂教学。这些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使语文常规教学如虎添翼,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笔者结合校内几节研修课,谈谈对农远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利用农远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当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拨动学生求知的兴趣之弦,而农远资源的巧妙利用,对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它通过声、形、色的传递,让学生陶醉其中,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情境中来,主动学习,积极学习。
如何淑芳老师在教学《流动的画》一课伊始,组织学生观看视频《飞驰的火车》,通过火车的疾驰,窗外的青山、绿树的“流动”,学生看的“哇”声一片,个个仔细观察画面,个个认真思考,纷纷举手回答老师上课时提出的问题:“看到了怎样的流动画面”?“这些流动的画面美吗”?。昔日被动的“要我学”一下子变成了“我要学”,并且为后面的“怎样做个懂事的娃娃”教学埋下了浓重的一笔。
二、利用农远资源,训练重点词句
低年级的语文训练重点是对词句的理解、积累、运用。这方面,加强词句的理解是“基础”,更是教学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运用农远资源参与教学,可以展现语境,使语言和画面相对应,加快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如张霞老师在教学《早操》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滚来滚去、跳来跳去、飞来飞去、跑来跑去”这种“-来-去”句式的理解和掌握,利用多媒体和农远资源,展示出“小蜗牛在泥土上行走、树叶在秋风中飘舞、小鱼儿在河里欢快的游玩”的画面,让学生在看了画面后试着写出“-来-去”的句式,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拿起笔来写下了“爬来爬去、飘来飘去、游来游去”这种句式,有的学生还写出了“老师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这句话,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即实现了词句的训练,又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的效果,可谓一举几得。
三、利用农远资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充分利用农远资源,把深入理解文本当做中年级学生的负担变成欢乐的源泉。农远资源具有直观、形象、简单、明了的特点,因而在突出课文重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具有独自成蹊的优势。
如《老北京的春节》一课的重点是理解老北京春节的热闹,但如果让学生直接通过阅读文本来领悟老北京春节的热闹,肯定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现在的春节味愈来愈淡,要是配上农远资源中的媒体展示,效果就不一样了。为了让学生对“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的回答能承接到文本上时,郝媛老师随机播放“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场面”的视频:吃腊八粥、做年夜饭、守岁、逛庙会…… 让 学生对老北京的春节有了一个一目了然的感觉:热闹,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对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华民族最强音》一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国歌创作的过程以及国歌为什么会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由于国歌创作的时代与学生所处的时代不同,学生对文本重难点的突破存在困惑。为此,何凌燕老师借用农远资源制作出了“聂耳国歌创作的情景、日军侵华时所作所为、国歌在重大场合都会唱响”的三个视频片段,这样就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不但突破了重难点、还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利用农远资源,拓宽学生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农远资源中丰富翔实的声像图文资料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利用农远资源,补充所学教学的内容,可以把学生从狭小的空间拉到多姿多彩、生动形象的世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在学习《葡萄沟》之中,对于葡萄沟的“风景美”及其老乡的“热情好客”,学生恨不得马上到新疆去游览一番,亲身体验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看着学生那意犹未尽的情形,李竹平老师马上打开提前准备的一段介绍新疆的录像,学生一边欣赏录像,一边听老师的介绍,通过录像和老师的介绍,对新疆这块神奇的土地有了更深的了解,充实了课文内容,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合理、有效地利用农远资源,把农远资源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才能在欢乐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在愉快中学会本领。
(作者:安徽省怀宁县江镇中心学校 占新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