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一考点数百学生作弊被媒体曝光,被该校负责人称为史上最大舞弊案件。然而,电大教育“宽进宽出”的现状,早已被公众诟病。从50年前创立伊始人们渴求知识的高等学府,到50年后被人们称为“正规的文凭工厂”,电大教育模式正面临被淘汰的危机。
记者手记
别等文凭臭了大街
前有唐骏“读博”,后有电大作弊,两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其实说的都是同一个话题——文凭买卖。
相关报道: 北京电大现史上最严重舞弊 监考官放哨防巡考
相关报道: 北京教委对北京电大数百学生集体作弊展开调查
国人对文凭的热望古已有之,像《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了举,当街便犯了失心疯,一张文凭有多么的重要!当时得到一张文凭有多么的困难!
不过现如今,拿文凭的障碍却越来越小。不管是电大还是“西太平洋大学”,似乎只要你拿得出银子,就不愁得不到一张文凭。区别只是在于钱少的人,便买张只有国内承认、含金量不高的电大文凭;钱多道行高的,自然就可以挂个外国的博士头衔。
文凭卖个一张两张,自然看不出有什么危害,可是如果文凭买卖成了系统化工程,首先用人单位得劳神费力分辨哪个应聘者有真才实学,降低了社会的整体效率;其次文凭发得太多,就如货币之通货膨胀,今后若不是“美国博士”,找工作都难了。最严重的,如果社会评价认为,花钱买文凭并不可耻,全国上下集体上演掩耳盗铃,这样的情形又该如何想象?
别等到文凭臭了大街,再来管这事吧。
为了文凭
“海归”
报名电大
“我来这里就为了文凭,有了这张文凭,我就可以说我是金融系本科毕业的,至于是哪里金融系毕业,我当然不会主动提。”王磊今年28岁,报名电大,是三年前的事情。那时的他,刚从澳大利亚一个不知名的大学毕业归国,经亲戚介绍进入一家知名金融类企业。然而入职后,他发现在澳大利亚学习的知识全然派不上用场,况且自己没有一张金融类文凭傍身,也常常觉得底气不足。
“那时没有考虑太多,只想着这个不花时间,也没有门槛,想进就进,况且价格也不贵。”2007年9月,王磊到北京广播电视大学金融系报名,成了一名“开放式本科教育”的学生,学期三年半,及至今日,他仅剩毕业论文没有提交。
选择电大,王磊最重要的理由是这里“宽进宽出”,报名时,只要有一纸高中学历或大专学历,就可以选择大专或本科教学,无需入学考试;毕业时,也没有太严格的考核制度。
上电大为文凭,这似乎早已成为共识。然而在电大创立之始,并非这般景象。王磊的父亲,恰恰曾在四十几年前就读过当时刚创办不久的电大。王先生至今还记得,每个周末,平日里上班的同学们就会聚集在四中当时的校舍里,听四处请来的老师“讲大课”。而那时电视尚未普及到各家各户,对于需要继续学习的部分,只能去单位“蹭看”电视。
据资料记载,1960年,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建校,成为全国创建最早的电视大学之一,由时任北京市副市长、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兼任第一任校长。当时学校设有数学、物理、化学、中文、英语五个系及预科。“文革”期间学校被迫停办,1979年复校,并一直开设至今。
“那时候上过电大的,在别人眼中就是大学生了,自然是有文化的人。” 王先生表示,虽然比不上正规大学毕业的大学生,但能在电大学习,也是有知识的象征,不过50年发展之后,电大文凭的含金量下降了许多:“现在要听谁家小孩上了电大,那肯定学习好不了。”
王磊坦言,如果是在知名企业求职的话,电大文凭并不能起到太多作用,但像他这种已经入职,只需要文凭“蒙事”的人,电大的教学方式却能很好的帮自己完成任务:“毕竟这个又简单又便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