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初年,捷报频传,看荆楚大地,科教兴农正酣。湖北,作为一个教育大省和农业大省,近几年来,努力将教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致力于教育兴农工作。在过去的一年里,农村职成教育规模稳中有升,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超过330万人次,科技教育在农业中的贡献率提高到46%以上,农民人均年收入大幅度增加。
一年一首新乐章 唱响兴农主题曲
湖北省委省政府重视科技教育与农业的结合,一方面强调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另一方面明确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把科教兴鄂、科教兴农战略摆到突出位置。近几年,省教育厅与农业、科技等部门紧密合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大规模教育兴农系列工作,在服务“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围绕兴农主题,一年一个重点,一年一个突破,一年比一年更深入。
坚持办学方向 培养新型农民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抓教育就是抓升学率的现象比较普遍。
山区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什么?罗田县县委书记的分析很有代表性:长期以来,县委县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一个山区贫困县通过了国家的“普九”验收,全民办教育,很不容易,每年为高校、为国家输送了近千名优秀毕业生。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批人回来的很少,培养的优秀人才主要流向了发达地区,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事实。
山区教育既要担负为国家培养输送人才的应尽之责,也要担负起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重任。每年输送到高校的人才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没有进入高校的学生,他们要回到农村,绝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培养、教育好这部分学生,使他们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可用之才,是山区教育事业的重大任务和全新课题。
为了将农村教育切实转到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上来,各地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在全省农村中小学,通过劳技课的课程改革、“3+1”或“3+短”等形式,实现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合格证书”与“普通初中毕业证书”结合的“双证制度”,在襄樊市、咸宁市、宜昌市等地还与农业部门一起,联合编辑出版了实用技术教材,开展了“绿色证书”教育试点,培养了学生热爱农村、熟悉农业、关心农民的思想感情,也使农村新增劳动力学到了一技之长。在高中阶段,将农村作为职成教育新的增长点,各地通过加大对农村职成学校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坚持办好农村职业高中和农类学校、涉农专业,不断扩大县(市)职教中心的招生规模。宜昌市夷陵区职高(原宜昌县职高)“宁可少收10万元,也要培养田状元”,坚持办好涉农专业的先进事迹在全省传为佳话。
在主动服务“三农”的办学思想指引下,不少职成学校适应农村教育的特点,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深化教学改革,实行了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创造性地提出了“三边结合”(让学生边学文化课程和专业知识,边进行生产实践,边创收致富)、“三园结合”(校园、家园、田园)的教学模式。把学校、学生、农民紧紧地连在一起,使教、学、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高了学生的适应能力,使他们就业上岗有优势,回家创业有技能,很快成为新一代农村专业户或科技致富户。职业教育,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
建好基地做示范 培训推广一体化
高水平、高效益的种植、养殖、加工基地是学校服务“三农”的关键环节。以基地为载体,利用职成学校的师资力量、技术优势,融“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于一体,既做给农民看,又领着农民干,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这就是“学校+基地+农户”的办学模式,是实现教育兴农的一个重要途径。2001年,全省中等职校和乡镇成校共建成种植和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基地7.5万亩,养殖水面1.9万亩。全省中等职校和乡镇成校通过基地引进、示范、推广项目3800多个,辐射服务面积达到1600万亩,产值超过17亿元。
记者在宜昌县下堡坪乡采访时,正是天麻交易旺季,全国各地天麻商贩早已聚集在此,镇上所有的旅店均已客满。据统计,依靠种植天麻,到2000年锅厂村人均纯收入涨到了1.2万元。该村天麻种植大户张发强告诉记者:在山上种一年的天麻可抵种几十年的粮食。虽然天麻的销路好,经济效益高,但天麻喜寒湿,成本大,种植技术要求很高。是乡成校的老师手把手地教他如何种植天麻,先帮助他建起了一块较大规模的天麻种植基地,并经常过来做技术指导,天麻长势很好,近2年每年纯收入都有十几万元。在张发强种植天麻致富的带领下,而今,天麻已成为下堡坪乡的特色产业,种植天麻、贩运天麻成为当地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在田间地头也就越来越多地看到成校教师的身影。
依托公司作纽带 推动农业产业化
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实行“学校+公司+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是推动教育兴农工作的源头活水。它以学校为主体,以公司为实体,以农户为客体,通过合同的方式把千家万户组织起来,带动农户进行产业开发。这种模式,公司实际上是衔接学校和农户的纽带,市场上需要什么,公司来组织加工和销售,学校出技术并组织培训,农民生产有保障。这种以市场为导向,集“产、加、销”于一体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引导农民找市场,带领农民闯市场,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地处鄂东山区的罗田县石桥铺镇成校是全省教育兴农现场会的参观现场之一,也是“学校+公司+农户”办学模式的典型范例,使当地农户初尝了订单农业的甜头。石桥铺镇成校根据教育缫丝厂需要大量蚕茧的实际,组织农民栽桑养蚕。成校与农户签订合同,并经工商部门公证。合同规定,对质量达到标准的鲜茧,按每斤高出市场价1至2元的价格收购。这样缫丝厂的优质鲜茧有了保障,农民也能够卖个好价钱,双方都满意。合同兑现后,该镇蚕农由春季500户增加到1000多户,蚕农净增收入8万多元。这种办学模式,既解决了蚕农为技术、销售而发愁的难题,也解决了厂里的原料收购难题。
加强“三级网络”建设 促进教育农业“双赢”
三级网络是指以县市职教中心为龙头、各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以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县、乡、村三级教育与培训网络。“三级网络”是教育服务“三农”的骨干力量,利用教育的人才、智力优势,按照“围绕资源搞开发,围绕市场上项目,围绕项目抓培训”的思路,在农村广泛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培训,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的素质,转化了农业科技成果,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同时也实现了教育自身的创新和发展,促进了教育与农业的“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