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优势,努力提高城乡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帮助、引导广大农民、城镇下岗职工和低收入者科教兴家、创业富家、文明立家?江苏省教育厅与省农林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联合实施“5112”教育富民工程,“十五”期间,通过职业教育与成人文化技术培训,促进5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0万农村致富骨干,重点推广1000个农业科技致富项目,培训200万下岗(失业)转岗职工。
教育富民 大家拧成一股绳
教育富民工程作为促进全省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江苏省要求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结合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农村骨干职业学校和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并明确了乡镇成人教育机构和专职干部、教师编制,解决了多年来困扰农村成人教育的难题。各地都把实施教育富民工程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制定教育富民工程实施方案,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并通过建立目标责任制、定期汇报制、检查督促制、奖励惩处制,强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教育机构的责任,保证教育富民工程深入开展。
基地建设 构筑富民平台
注重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建设。在巩固已有的50个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的基础上,2001年又命名21个省级乡镇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主要依托农业职中、乡镇成校以及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等,通过对原有实验(实习)基地改造、功能拓展以及新建、共建等多种方式,采取政府投入、社会参与、股份合作等途径,按照立体、生态和绿色农业的要求,以推广农业科技示范项目为重点,充分发挥在项目试验、科技示范、品种推广、人才培训、信息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作用,成为农村职成学校服务农村经济的重要阵地。
注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建设。各地结合职成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组建若干个由教育、经济部门与职成学校和其他教育培训机构参与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开展就业培训,提供就业服务,为农村劳动力和用人单位架起了一座金桥。
注重再就业培训基地建设。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以及有关企业合作,以现有教育资源为依托,整合职成教办学机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企业职工培训中心等,选定一批再就业培训基地;把社区教育中心作为再就业培训的重要阵地,重点开展下岗(失业)转岗培训;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单位积极申报培训点,建立了一批适应社会化的培训机构。
狠抓培训 培养富民骨干
加大对农村职校生的培养力度。进一步扩大各类职业学校在农村的招生规模,通过实行灵活的招生政策,在职业学校中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推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绿色证书等多证齐发等制度,为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多种形式完成学业提供制度便利。
根据国(境)内外劳务市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等不同地区和工作领域的要求,跟踪高新技术产业的新发展,着力调整专业结构,增加了社会需求量较大的新专业和培训项目,开发了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应用的新课程和相应的教学内容,开设了传授创业知识和增强创业能力的选修课程,满足了社会对经营、管理、技术人才和致富带头人等教育培训的需求。
实行招生与招工相结合。积极发动职成学校通过大力发展与企业合作的“订单”招生、承担劳务输出培训、向国外派出研修生等形式,以就业优势拉动招生,促进职业教育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
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通过开展“小企业创业技能课程开发”项目实验,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自我就业的能力,使受教育者不仅具备就业的能力,更使受培训者具备自主就业、自主创业、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鼓励他们参与国家的西部大开发,参与境外劳务输出,变“打工者”为“创业者”,提高了农村新增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率和稳定性,实现农村后备劳动力的直接转移。
抓好普通学校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技术培训。2001年“两高”毕业生参培率达95%,使其大部分从单一的文化型人才转变为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沟通和融合,把职业技能培训和生活教育贯穿和渗透于农村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各个阶段,使其在校成为热爱劳动的小能手,回家成为父母劳动致富的小帮手。在苏北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行初中“2+1”(两年基础教育、一年技术培训)的分流试验,提高了新增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教育培训的有效性。
突出农村致富带头人的教育培训。根据“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依托农村职成学校和其他培训机构,突出对乡、村基层干部进行政策法规、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培训;突出对农业科技骨干开展具有“绿色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培训;突出对农村经纪人、信息员、营销员开展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培训;突出对广大农户开展适用技术培训,深受基层的好评。
服务体系 增强富民效能
第一,积极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农业职业学校和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内部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增强对学生创业实践的支持强度,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农村双层经营过程中的高层服务,建立各种工业中心、技术中心、商贸中心等,直接把农科教结合提升到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的层次,使学校的服务功能拓展到产业领域和市场领域。第二,积极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现有职业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和各个学校网站的作用,通过建立人力资源库和劳动力市场信息库,加强就业信息的收集、开发和利用,定期发布信息,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解答生产、销售等环节中的疑难问题,帮助农民在网上进行农产品交易,为农民致富打开方便之门,形成农民致富的“绿色通道”。现在许多农户能自己上网查寻信息,根据网站上技术指导进行品种更新和技术改良,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正品率,增加了农民收入,有的农户根据网上技术信息,开展优良品种的育苗试验和市场销售,显示出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态势。第三,积极构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如加大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科技推广的工作力度,2001年省教育厅会同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大农学院、省电大等十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共100名专家教授,通过“科教大篷车”、“赞道:“送金送银,不如送科技上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