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岁首,记者获悉,湖北省的教育兴农工作在新世纪的第一年里取得新突破,全省科技教育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提高到46%,农民人均年收入比上年增加约80元。
致力培养新农民
去年年初,湖北省启动创建教育兴农示范县(市)工程。省教育厅明确提出,从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入手,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要积极参与服务“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农村教育要转变到主要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上来,为农民架设脱贫致富的金桥。
培养一代新型农民成为湖北农村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全省各地一方面在普通中小学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另一方面认真办好农类中等职业学校,在“512工程”合格学校里办好农类专业,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全省现已建成21所县(市)“512工程”合格学校,107所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95所省级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在县、乡、村三级培训基础上,按照“围绕资源搞开发,围绕市场上项目,围绕项目抓培训”的思路,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乡镇企业人员培训、回乡青年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共培训农民33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6%。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民吸纳和运用实用科技的能力,其中有77.7万人成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
湖北一些职成学校适应农村教育的特点,改革教学模式,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罗田县理工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农时安排教学和实习,让学生按照家庭农业生产实际选择专业,将学校所学知识和技能带回家、带给周围农户,发展庭院经济,毕业后承包田园实施产业开发。
示范培训一体化
“学校+基地+农户”是湖北省在教育兴农中创造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职成学校根据当地产业资源优势创建示范基地,利用学校的师资和技术力量,融“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于一体,让农民受益。
蕲春县彭思镇成校与黄冈市农科所联系,引进优质水稻良种“鄂早11号”,在成校的试验田里试种,成功后在全镇推广种植。成校免费把技术资料印发给农户,挨村挨户进行技术指导。如今,“鄂早11号”水稻良种已成为全镇早稻生产惟一当家品系,平均每亩增收130元以上。
记者在蕲春县张榜镇见到了农业科技示范户草莓大王张叶明、花卉大王鲁学进、花菇大王赖金龙等人,他们都是“学校+基地+农户”这一办学模式的受益者。草莓大王张叶明在镇成校基地里学习掌握了草莓种植技术后,建起草莓基地50亩,年纯收入近1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该镇有300多名干部群众共建草莓基地500亩,实现产值400万元。
产学结合拓新路
湖北省在教育兴农中,还创造出“学校+公司+农户”又一新型办学模式,即市场上需要什么,由公司来组织生产,学校出技术,公司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把千家万户组织起来,使农民种养有保障。这种以市场为导向,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受到农民的欢迎。
赤壁市官塘镇成校成立了土鸡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开辟土鸡饲养示范基地,为农民提供免疫、配方饲料、技术培训和跟踪服务,并向农民承诺:农民按要求饲养,因技术服务不到位所造成的损失,由镇成校负责赔偿;产品没有销路,由公司负责保价收购。由于镇成校把风险留给自己、利益让给农民,农民饲养土鸡的积极性大增。全镇养土鸡50多万只,农民增收500多万元。
地处鄂东山区的罗田县石桥铺镇建立的“学校+公司+农户”办学模式,尤为成功。镇成校根据镇教育缫丝厂需要大量蚕茧的实际,组织农民栽桑养蚕。在工商部门的监督下,厂里与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对质量达到标准的鲜茧,按每斤高出市场价一至两元的价格收购。这样,厂里能收购到优质鲜茧,农民能卖个好价钱,双方都满意。合同兑现后,该镇蚕农由原来的500户增加到1000多户,蚕农净增收入8万多元。
田间地头传科技
组织讲示团,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是湖北教育为“三农”服务、推动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所办的一件实事。
钟祥市由市职业高中和乡镇成校专业教师以及市乡农业、科技、畜牧、水产、林业等部门技术人员101人组成农业科技讲示团,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农民讲解示范,帮助农民解决种、养、加(工)以及产、供、销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讲示团成员、市职教中心水产专业教师张仁林,深入到罗集镇温岭水产养殖基地,致力于猪、鱼、鸭立体养殖技术的培训与推广,使该村的立体养殖面积由3年前的38亩增加到380亩,每亩产量由原来的600多斤提高到1100多斤。仅此一项,每户平均增收近万元。讲示团成员、市职教中心专业教师彭天海,在旧口、罗集等地举办了多场畜牧养殖技术专题讲座,激发了当地农民发展畜牧养殖的积极性。
襄樊市针对农作物新品种(系)在当地难以推广的实际情况,从大中专学校和科研院所抽调28人,组建成市科技讲示团,定期到20个乡镇、60个村组进行巡回指导和讲课。在市科技讲示团的带动下,各县市依托乡镇成校组建了85支科技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民家中传播实用技术,使一批适于当地种植的农作物新品种(系)得到推广,取得了增产、增收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