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在进行社会调查。当日,由共青团黑龙江省委、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联合组织的“三下乡”志愿者服务团来到黑龙江省海伦市东林乡玉泉村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团在活动中为当地农民支教扫盲、义务劳动。新华社记者 李勇 摄
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我国扫盲工作开展最有成效的时期。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入实施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繁荣,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使用,推动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社会的变革,呼唤着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呼唤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使适龄儿童都能够进入学校学习,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遍提高;多种形式农村成人教育,使农民学到了知识和技能,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提高了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农村文化生活的丰富,文化站、图书馆、广播、电视,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也改变了他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懂得了“今天的辍学生,就是明天的贫困户”,从而激发起巨大的学习热情和内在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和农村文化教育的大环境,成为推进扫除文盲工作的原动力。
进入21世纪,党和政府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战略目标,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基础,扫除文盲和普及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起点,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