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创业已成为当前中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热点。早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主题为“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的宣言中提出,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要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近几年来,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在大力推进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更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并得到从中央到地方相关政府部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持。
但是,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的毕竟只占少数,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高校毕业生都去自主创业,大多数毕业生将去各类企业、政府部门或其他事业单位就业。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高校创业教育是只需向少数有志于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进行,还是应该向更多的大学生、甚至所有的大学生开展?这涉及高校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定位和总体设计。
高校创业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09年就提出要把创业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中,要把创业教育列入大学必修课,高校必须在大学4年的各个阶段开设不同的创业课程等观点。最近,教育部在颁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创业教育要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此外,创业教育还应包括相应的创业实践活动。
我国许多高校已针对高年级部分学生开展如何自主创建企业的一系列指导或培训课程,而针对全体大学生开展的创业教育基础性“通识教育”则存在空白,这实际上也是世界各国政府和高校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是将高校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放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上。这一理念及方式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国际上高校创业教育重点的转移是对创业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基本概念的重新认识的成果。从本质上来说,创业、创新和创意是融于一体的。所谓“创业素质”,就是具有敢于创新的勇气,敢于承担风险,并承受失败的心态,不断寻求并发现机遇的能力,产生创意的意识和激情,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进行战略性思维的能力,凡事争取主动、勇于担当的意识,以及具有与他人共事合作、能有效地开展谈判、具有自信心和说服力的能力,等等。可以看出,这样的素质(包括能力)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具备的,无论他现在就读于什么样的大学、什么样的专业,无论他将来选择的是创业,还是就业。
国际上高校创业教育重点的转移反映了各国在全球化条件下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谁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吸引、凝聚创新型人才,谁就能够掌握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因此,这样的创业教育实际上就是创新教育。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贯彻落实党中央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所有高校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为了进一步推进高校的创业教育,并加快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国际接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了这套教材,包括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当然,从教育和教学的角度来说,比教材更重要的是开设相应的课程、列出相应的学分、培训相应的师资。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创业素质是可以培养的,而培养创业素质的教学应该是最生动活泼、最有创造性、最受学生欢迎的。这套教材采用中外合作模式编写,教师用书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提供了40多种调动学生高度互动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对从事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师有所帮助。同时,我们也希望我国从事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师今后能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并由此而带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