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11年第11期 > 教学文摘
关于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的若干反思
2011-11-16    《中国大学教学》李志义

字体大小:

关于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的若干反思
李志义

  反思之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科学(这里指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世界的,是主客分离的。它关注的是“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做”,即“果真如此”。人文是关于精神世界的,是主客一体的。它关注的是“该是什么”、“该为什么”和“该如何做”,即“果该如此”。科学是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人文不仅如此,还是伦理体系和价值体系。

推荐内容>>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11年第11期  >>全部教指委通讯

  谈到教育,就得谈文化,因为教育本身就是文化活动。科学文化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四方面。同样,人文文化也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人文思维和人文精神四方面。相应地,科学教育应包括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方法教育、科学思想教育、科学思维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等四方面;同样,人文教育也应包括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方法教育、人文思维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四方面。然而我们的现状是,无论科学教育还是人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知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思维、方法和精神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缺失是显然的。有知识、有能力(方法),才能做成事;有知识、有能力(方法)、有思想(思维),才能做大事;有知识、有能力(方法)、有思想(思维)、有境界(精神),才能做大好事。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视“知”、“行”、“思”、“德”教育的原因。

  人文教育是“修身”,是关于“人性”的教育;科学教育是“悟道”,是关于“灵性”的教育。只有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才能培养出能够“修身悟道,引领未来”的人才。

  科学与人文交融的必然性在于:科学与人文本是同根生,其根是人的大脑;科学与人文本是同源水,其源是实践;科学与人文本是同天尽,其天是至善;科学与人文本是水中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在于: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相结合,才能有完备的知识基础;科学方法和人文方法相结合,才能有正确的工作方法;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相结合,才能有优秀的思维品质;科学精神(天道)与人文精神(人道)相结合,才能达到完美的天人合一。

  显然,缺乏人文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缺乏人文教育的科学教育是不完善的科学教育。然而,一个值得认真反思的问题是,人文教育在我们目前的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如何,这样的大学教育还称得上完整的教育吗?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部:教授、副教授要更多承担本科教学任务
· 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明年起开展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教育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调研的通知
· 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1年建设项目的通知
·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 创新创业教育要贯穿本科教学全过程
· 教育部:创新精神培养将纳入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 李志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方案设计与实施重点
·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 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