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中国大学教学
大学教育教学中几个热点问题的反思
2014-09-19    《中国大学教学》2013年第6期

字体大小:

大学教育教学中几个热点问题的反思

李志义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大学教育教学中诸如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继续教育、教育目的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等几个热点问题,进行了反思性地探讨。就通识教育而言,应进一步明确其功能与定位,构建符合和反映我国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观的通识课程体系;就素质教育而言,应进一步明确其内涵,避免空泛化和简单化,使其真正成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实践;就德育教育而言,应克服目前教育实践中的简单化、知识化和孤立化倾向,真正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就继续教育而言,应强化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角色与职能,尽快使高等学校从目前将其人才培养的出口与用人单位的入口直接对接的困境中摆脱出来;就教育目的而言,应尽快完善我国教育目标体系,使党的教育方针具体落实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就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而言,应进一步明确实施目的、推进配套改革、强化资源建设,避免因“水土不服”使学分制改革陷入困境。

  关键词: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继续教育;教育目的;学分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结合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对大学教育教学中诸如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继续教育、教育目的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等若干热点问题进行了反思,以期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与把握,从而正确引导教育教学实践。

  1. 关于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有两种代表性模式[1]:一种是欧洲模式(也叫博雅教育),目的是培养绅士;另一种是美国模式(也叫普通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我国许多高校在积极推进通识教育,但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目的。有的将它看成是通用平台知识教育,有的将它看成是素质教育,有的将它看成是常识教育。其实,通识教育体现的是教育价值理性,目的是将人(自然人)培养成“人”(社会人);专业教育体现的是教育的工具理性,目的是将人培养成“人力”。通识教育是对功利化的专业教育的一种纠正,更能体现教育本质[2]。它是关于人的“品质”的教育,对人才培养举足轻重。欧洲和美国的通识教育已基本定型,基本上反映了他们的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观。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缺乏系统思考与科学规划,只停留在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层面。有的盲目照搬美国大学的通识课程,造成水土不服;有的将一些常识性的课程简单堆砌,形成一批“水”课。应该高度重视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形成核心课程,使其成为最能代表学校水平的课程。

  2. 关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在我国推行了多年,但始终没有成为一种公认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实践。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搞清楚素质教育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以致产生了一些概念上的混乱或歧义。素质本身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可以拓展至方方面面。德、智、体、美等,这是一种说法;知识、能力、素质,这又是一种说法。特别是后一种说法在高校内部或战线内比较常见,似乎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其实,正是这种说法,使得素质教育成了空中楼阁。一个人心智方面的素质,至少包括知识、能力、思想、境界,也就是知、行、思、德。素质怎么能和知识、能力成并列关系?教育本身就是文化活动,它包括知识教育、思维教育、方法教育和精神教育四个方面。与这四方面相对应,就是知识、思想、能力和境界四方面素质的提升。如果教育里还包括了素质教育,那教育本身是什么?这岂不是悖论?时下的素质教育被简单化为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被简单化为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知识教育被简单化为人文常识教育。素质教育的路越走越窄。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但不应该是一种教育模式。

  3. 关于德育教育

  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实效问题一直是备受关切的问题,似乎始终没有找到“良方”。当然,这一问题很复杂,关系到方方面面。但从高校内部来说,德育教育的“三化”倾向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是德育教育简单化。将德育教育简单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化为“两课”教育。这反映了我们德育教育急于求成的心态。“吃到第8个馒头就饱”和“只吃第8个馒头”的效果截然不同。二是德育教育知识化。我们强调 “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但进了教材、进了课堂,就能进头脑吗?德靠养成,焉能教会?“昔孟母,择邻处”,这就是朴素的德育教育。三是德育教育孤立化。为了加强德育教育,我们不断强化“德育教育体系”建设:专职队伍、专门机构、专用载体等。形式上这是一种强化,其实是一种弱化,因为这使它从教育的主渠道孤立出来了。因为有专职队伍、专门机构,所以广大的非专职人员和非专门机构,可以心安理得地“只教书、不育人”了。无论你如何强化,在学生心目中“专职人员”的地位无论如何不能高于专业教授的地位,德育教育的课程总量也无法与专业课程相比拟。不克服“三化”倾向,德育教育的现状的确很难改变。

  4. 关于继续教育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继续教育这一层次发育得很不成熟,特别是大学后教育和职前培训体系很不完善。缺乏专门的社会培训机构,国内企业缺乏承担培训责任的积极性。这样,将大学的“出口”直接与企业的“入口”相对接,将职前培训的职责直接转入了大学。如今的大学实在是太辛苦了!既要完成自己的教育任务,同时要填补继续教育的缺失,还要弥补基础教育的缺陷(例如素质教育)。在人们一味指责大学培养出的人与用人单位的期望不一致时,有没想过大学的职责和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大学不是机器制造厂,也不是职前培训机构。大学关心的不只是能上岗,更主要的是人的职业发展;大学关心的不只是能做好第一份职业,更关心能否迅速转入第二份、第三份职业。总之,大学不可能按照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来“量身定做”。大学的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这种差别,很大程度上需要岗位培训来弥补,但我们恰恰缺乏这个环节。

  继续教育被许多国家通过立法得以保障。例如,早在1971年,法国对继续工程教育制定了法规,规定1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拿出工资总额的1.1%作为职业培训费(目前,有的大企业实际上已达到了6%左右);美国政府于1982年制定了职业训练合作法案,其后又颁布了成人教育法,使继续教育有了法律保障。我国应尽快完善继续教育体系,给大学减负,让大学集中精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

  5. 关于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支配和指导着整个教育过程。它为教育者提供了教育依据,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发展方向和发展结果。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应然的教育目的,教育实践中所体现的是实然的教育目的。应然的教育目的和实然的教育目的分别反映了教育目的的外在性和内在性,二者一般不完全契合。我国教育实践中的实然的教育目的与国家教育方针确定的应然的教育目的并不很好契合,甚至存在相悖之处,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即我国的教育目的除了其本身太概括、太笼统外,重要的是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没有形成与之相应的教育目标体系。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通识教育要回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 当通识教育遇到“双一流”和工科“专业化”
· 川大校长:通识教育须坚持问题导向和未来导向
· 电子科技大学:实现通识教育1.0向3.0飞跃
· 专家:通识教育学生博而不精 成难以克服弊端
· 通识教育学生博而不精 成难以克服弊端
· 通识教育对艺术人才培养的作用
· 调查称中国急需加强通识教育和研究型教师培养
· 观点PK:大学课堂知识要精深还是要广博?
· 通识教育: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