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全村共同富裕——全加辉的故事
去年夏季的一天,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岭东区新翼村全师傅家中聚集了近百名村民,人群中一名“兽医”正在为一头母牛助产,使母牛顺利产下一头牛犊。村民们看到他如此娴熟的接产技术,不由得投来羡慕的目光。
这位“兽医”就是全师傅的儿子——现就读于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畜禽饲养与疾病防治专业的农民大学生全加辉。
此前,曾入伍当过3年兵的全加辉有过一段因家庭贫困无奈辍学的痛苦经历。1998年复员回乡务农时,他家里养了大大小小10头黄白花肉牛,其中有一头大母牛看上去体态和营养状态都非常好,可是偏偏得了不孕症,经多次治疗无效后,只能忍痛低价出售。有两头牛长期腹泻,找了几个兽医都没能治愈,只得眼睁睁看着牛死去。
“一定要掌握养殖技术知识。”全加辉暗下决心。他购买了许多与养殖有关的书籍,白天干活晚上自学,由于专业性太强,学起来难度很大。
说起去年上大学的经历,全加辉一脸兴奋:“2003年年底,我看到省委、省政府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的消息后,不假思索就报了名,经过刻苦复习,终于如愿以偿地跨入了东北农业大学的校门。”
第一学期学校开设了由李武教授主讲的《动物繁殖学》,全加辉对这门课的学习格外认真刻苦,因为他怎么也忘不了大母牛由于不孕而低价出售的事儿。课堂上,他聚精会神地记录老师所讲的内容;课间,他认真向老师请教;实验室里,他一丝不苟地操作试验仪器;实习基地里,他不怕脏、不怕累,就是为了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上……
时光的点点滴滴转化成无形的知识,充实了全加辉的头脑,他又把所学的知识无偿地传授给父老乡亲。他说:“十年前辍学后的一滴泪,刺痛了我的心,我不想让这种现象在村里重演,让全村共同富裕就是我此时此刻的理想”。
在专家和农民间搭桥——吴凤学、康立军的故事
农民想随时找专家解答疑难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现在不用愁了,吴凤学、康立军等农民大学生在农民与专家之间架起了沟通之桥。
2005年4月的一天,由东北农业大学农业专家和在校“村村大学生”10余人组成的小分队,冒雨驱车来到了哈尔滨市香坊区向阳乡东兴村,开展“备春耕生产科技服务下乡”活动。春雨绵绵,道路难行,可村小学里还是挤满了前来听农业生产讲座的村民们。针对村里的具体情况,蔬菜专家崔崇士、玉米专家李明和大豆专家张大勇,为乡亲们详细地讲解了作物的种植要点、增产途径及春耕生产相关知识。“种大白菜得怎么施肥啊?”“我们这儿种植的玉米品种太杂了,你们有啥好的品种没?”“大豆什么时候防治蚜虫病?”专家们刚讲完,村民们就五花八门地问起来,咨询服务持续了2个多小时。
这次活动,就是由东北农大2004级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的“村村大学生”吴凤学牵线实施的。现年36岁的吴凤学是东兴村村民,他说:“我的任务就是带领全村人依靠科技致富,我把村民们提出的问题带到学校,又把学校专家请到我们村来,就是起到一个桥梁纽带的作用吧。”
哈尔滨市呼兰区二八镇王柱村的康立军也在学校与村委会之间积极沟通、协调,促成了专家赴王柱村备春耕科技服务活动。50岁的王柱村村民范宝福种植大豆、玉米约120亩,在听了专家的讲课后感慨地说:“我在这个村子种地这么些年了,还是头一次听这样高水平的讲课。以前都是上辈子留下的传统耕作方法,收多少算多少。这样的讲课对我们今年的春种太重要了,真希望农大的专家常来指导啊!”
收获在希望的田野里——赵路刚的故事
赵路刚上大学前是一名普通的农场职工。2004年3月,他作为黑龙江省首批“村村大学生计划”中的一员,迈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大门。赵路刚心里荡漾着实现大学梦想的喜悦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下决心加倍勤奋学习,学成后报效家乡。
春播时节,按学校统一安排,赵路刚回到家乡进行播种实习。时值春雨连绵,涝灾严重,以往的模式播种很难实施。赵路刚利用在校学习的农机管理和机车作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大胆地提出了全新的播种方案:把以往连片全面推进的春播方案系统化、灵活化,利用大马力拖拉机,争取哪里能抢种就在哪儿种,形成遍地开花、逐个击破的播种格局。这些意见得到了区队长的认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业区2000多公顷地及时在播种期限内播种,使灾情损失降到了最低。
去年9月,正值大豆腊熟期至成熟的时节,赵路刚回到家乡进行秋收实习。受春涝和年积温偏低的影响,大豆成熟不均,植株矮小,造成机械收获难度大。这时,机械设计和机械制图专业课上系统学习的知识派上了用场,他在李玉清副教授的指导下,绘制了一张图纸,使割台向下倾斜30度角,割刀相应角度增大30度,既不破坏割台原来的功能,又能改变割刀倾角。这种成本低、效果明显的方法,得到了农民兄弟的一致好评并迅速推广。据统计,该方法每公顷可挽回大豆30公斤,平均让每个农民种植每公顷多受益近70元。
赵路刚深深感到,知识就是力量,科技就是希望田野里的收获。“我们这些农民大学生就是要做建设黑土地的希望星火,几年后,必将在全省农村形成燎原之势。”赵路刚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