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句名言:“罗马不是一日造成”。在这次研讨会上,这句名言被改成了“大学校园不是一日造成”。的确,一所大学历史愈是悠久,其传统愈是逐渐凝结于物化的校园之中。大学校园及其建筑的品质不仅体现在特定的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等方面,而且还突出反映在其特有的学术氛围上,并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环境与规划设计。今年7月公布的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北京大学未名湖燕园建筑、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东北大学旧址和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名列其中,这也充分显示了大学及其校园在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建设未动 规划先行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当前为何又要抓校园规划?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高冀生教授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形势,要求学校校园建设与之相适应,当前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面临着扩大、调整、合并、改建、搬迁、新建等各项任务,因此“建设未动,规划设计要先行”。此外,校园规划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通过实践,需要对原有规划进行调整与修正。
高冀生教授强调,规划是科学,做事一定要按照科学规律办;程序是经验总结,做事要重视按程序做好前期工作。他认为,学校规划要慎重选择有相应资质与水平的设计单位及项目负责人,并合理付费;要公平、公正招标投标,尊重竞标程序,遵守承诺条件,抵制不正之风;要尊重科学,尊重知识,专家评审不走过场,不感情用事,避免个人专断;要以先进的设计理论与正确的建设方针为指导,反对唯美主义、形式主义。
校园规划 喜忧参半
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王建国指出,随着高等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发展和体制的变革,人们对大学校园建设和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但目前国内校园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又令人感到担忧。他说,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攀比成风,规模求大,侵占大量农业良田,不注重土地使用效益;其次,国家宏观调控不力,大学城遍地开花,区域资源配置和布局不当;第三,校园规划设计过于追求图面的轴线和形体视觉艺术效果,建筑标准一味求高,而对特定的区域基地条件、投资经济合理性、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理念的改变、校园规划设计中新的技术内涵及人际互动需求却考虑较少。此外,在进行校园建设时,对基地及周边环境的自然要素往往“重改轻保”。王建国教授强调,在规划设计时应牢固树立生态和环境优先的理念,校园基地并不是绝对的越平越好,要善待基地中的植被。世界上许多大学校园都保持着基地原有的自然地貌和生态印痕,并形成特定的环境特色。
校园空间 持续成长
凝结于校园环境的品质能否持续成长,现有的校园空间如何再发展,一系列校园规划发展问题受到与会专家的关注。
北京大学发展规划部副部长吕斌在提交的论文中指出,为了实现大学校园空间的持续性成长,其核心是校园开放空间合理的有机组织,作为规划方法应注重以下几点:深刻理解办学宗旨与校园文化传统,强调空间上的体现与继承;发掘构成校园空间的共同语言,包括校园空间的格局和肌理,尤其是开放空间的形态,园林与建筑的风格、质地、色彩等;土地利用规划要确保作为校园公共空间的开放空间,尊重地形地貌及生态环境;校园空间的形态规划要注重开放空间有机展开,实现开放空间在视觉上的网络化,其核心是空间轴线,尤其是绿轴的构筑。还要注重大学校园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北京大学的发展规划一直受到校内外人士的高度重视,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对学校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甚至严厉批评。北大发展规划部部长岳庆平介绍说,目前校园空间的相对有限与学科建设的全面发展、事业规模的逐渐扩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北大学科发展和事业发展的“瓶颈”。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学校在校园规划中要突出强化“保护”意识,不仅要保护文物和建筑,还要保护环境和土地,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在学科规划中要突出强化“重点”意识,在事业规划中要突出强化“控制”意识。此外,学校还应从长远着眼,一方面竭尽全力在校区周围继续拓展校园空间,另一方面也应开始考虑在校外拓展空间,以推动学校的不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