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缺课打板子 该落谁身上
2001-12-21    本报记者 林蔚

字体大小:

    缺课,是中性的说法。上海复旦大学孙中欣老师说:“实质是‘逃课’,学生对课程没有兴趣,就可以找任何理由逃之夭夭。”无论是“缺席”还是“逃之夭夭”,缺课成为现今大学校园中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明明是违反校纪,缺课现象为何仍然屡禁不止?在由复旦大学主持的《上海大学生发展报告(1998~2001)》中,特别针对缺课现象,向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了广泛调查。

  以往一提到“缺课”,板子多落在学生身上,认为大学生“学习态度不好”,“对自己没有要求,不会约束自己”等等。负责调查项目的于海老师说:“高校主要的措施,也往往是如何加强课堂出勤的管理、监管核对缺课学生的处罚和教育。”比如教师上课点名,出勤率与奖学金挂钩等等。这些让我们熟悉的“措施”表明,各大学对“缺课”现象所采取的对策大同小异。

  但此次“发展报告”的调查结果,却把焦点集中在了课程质量本身和教师素质、教学方法上。

  针对1000名上海在校本科生、300名大学生家长、300名学校政工教师的“缺课原因”调查显示:“课程乏味,脱离实际”名列第一,有27.8%的学生、56.2%的家长和60.6%的教师都认同这一原因;“教师照本宣读,教学方法陈旧”成为缺课现象的另一大原因,选中率分别为28.7%、51.9%和55.4%;而原先被认为是最主要原因的“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不仅不为大多数学生认同,家长和教师中的选中率也仅为27.0%和33.7%。

  “不是我不想听”,是很多学生对“缺课”发出的声音。相关调查显示,“政治类课程”被学生和教师一致选择为“缺课最多的课程”,比例高达82.4%和78.7%;而缺课最少的课程类别为“方法技能课程(计算机、外语)”仅为2.6%和3.2%。记者在几家大学随机采访了一些大学生,他们纷纷表示“有的课程太老了,脱离实际,觉得学了对毕业后的工作没有什么用”;“有的课如果觉得有用,即使老师讲得不好我也会去听的”。另外,还有很多学生表示“选课还要看老师”,同一门课,不同的老师讲的效果完全不一样。

  承担“发展报告”调查研究的复旦大学青年研究中心认为,缺课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从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价值偏好上看,目前大学教育的定位仍然偏窄,有学生揶揄地称目前的大学为“外语进修学院”和“高等职业培训学院”。这与上海高校近几年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打通文理界限的通识教育是不相符的。但由于学校要为社会培养实用人才,所以这种偏向是有一定原因的。

  于海老师表示,这也并不表明学生对非工具类课程根本没有兴趣。从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反映来看,真正优秀的教师和课程在任何学校都有口皆碑,能吸引不同专业的学生。事实上,学生跨系自主选修或旁听的课程,几乎没有或很少是工具性的。

  “生意清淡怨不得消费者,学生来校求学也没有理由无故逃课。”复旦大学青年研究中心在“发展报告”中指出,个别学生逃课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小概率事件,而像调查数据显示的那样整体性的逃避某些课程现象,就绝对是重要的“社会事实”了。缺课,值得从方方面面来作综合性考量,而不再仅仅是学生一方的责任。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学生缺课也很普遍 大学生逃课为哪般?
· 上海社科院收走读研究生
· 上海4所大学被确定为征兵试点单位
· 全球MBA招生巡展将在上海举行
· 上海首次举行高校生命科学传播联合活动
· 上海明起考研报名 现场采集考生数码照片
· 上海大学校园整治非法地摊
· 上海高校试行春季招生改革
· 上海大学生露天音乐节揭幕
· 全球MBA专业巡展明抵上海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