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1月9日电(记者刘云伶)“多次被评为校三好学生”、“曾获某征文大奖赛二等奖”……在山西省日前结束的一个高校毕业生人才交流会上,各用人单位收到的毕业生推荐表上大都列满各类奖项,并附有荣誉证书复印件。用人单位面前一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眩目场面,似乎绝大多数毕业生都堪称品学兼优的可用之才。
然而记者走访不少毕业生后却发现,这“满园春色”竟不过是“美丽的谎言”。
在某高校一宿舍,一名男生正对照同学的获奖情况,认真地给自己“颁奖”。方法很简单:更换姓名抄录奖项,有的甚至只需原封不动地“搬”过来。周围同学们纷纷说,为保险起见,最好再“做”张获奖证书复印件。于是,男生借上自己所抄奖项的荣誉证书,来到了学校附近一家拥挤的复印店内。店主熟练地在一小块纸上写下男生的姓名,盖在证书主人的姓名上。几分钟后,男生便拥有了厚厚一沓“荣誉证书”,并将其订在了自己精心装帧的推荐表后。
毕业生们如此“获奖”法,让高校附近复印店的店主们着实乐开了怀。一位店主告诉记者,近年来每逢此时店里生意就火爆异常,来做证书的学生接踵而至,令他应接不暇。他也因而练就了熟练的“移花接木”本领,无论何种荣誉证书都做得不着痕迹,小店由此倍受青睐。店主说,各高校周围乃至校园内的复印店都擅长此术,以解毕业生“燃眉之急”。
一些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之所以在临毕业时用假造奖“贴金”,是因为奖项是找工作时必不可少的“硬件”,自己却一无所获、没“脸”见人。近年来,许多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都以所获奖项、发表的文章,及外语六级、计算机二级等等级证书为重要参照物。想觅好工作却苦于没证书或缺证书者,便出此“下策”。用人单位怎知个中端倪,只觉“乱花渐欲迷人眼”,难辨伯仲。屡试不爽后,“下策”已成为各大高校毕业生的“妙方”,届届广为流传。
某高校一些教师认为,造假证书“技术”的泛滥,已使惰性在高校学子中迅速滋生,不良学风也呈蔓延态势。
不少学生在校期间不思学业,或在课堂上看小说、写书信,或干脆整日泡网吧、录像厅,混沌度日。临毕业时脑中、手中空无一物,急忙“对镜贴花黄”,赶制假证书蒙混过关。但一纸假证书无论如何补不上大学四年的知识,这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终将因实践能力差而被淘汰出局。
有关人士指出,高校是培养社会栋梁的主要渠道,倘若供给市场的是“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的假人才,则对社会发展毫无裨益。因此,各高校及有关部门应对在校生强化日常教育的同时,尽快采取有力措施,遏制假证书的印制和使用;用人单位也须提高警惕,慧眼识真金,为社会把好人才关。至于仍寄希望造假证书的学子们,也该迷途知返、专心学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