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从转变观念入手,确立教学、科研在学院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广大教员“一支队伍,两项任务”的双重作用,走出了“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办学之路,在军内外打出了响当当的“空工品牌”。
教学、科研“比翼齐飞”
20世纪90年代,我军引进的新一代主战飞机开始装备部队,而在新机的研究领域,却是一片空白。作为中国空军航空工程的最高学府,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主动请缨,勇敢挑起了这一为新装备提供技术保障和智力支持的历史重担。学院党委明确要求:要打破人才培养的单一办学模式,将学院建成集人才培养、装备科研和技术支援“三合一”高科技基地。
1999年7月,工程学院六届三次党委全会一致通过,将“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定为“以教学、科研为中心”,把科研列入院校“中心工作”地位。
学院先后出台了《教员队伍管理若干规定》和《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申报与实施办法》、《科技成果奖励申报和转化推广实施办法》、《优秀学术成果奖励办法》等9项管理制度,明确要求在职教员必须过“三关”:即学历关、教学关和科研学术关,并把科研成果、发表论文数量和晋职评优挂起钩来。机关、各教研室也相继制定了明确的规划和目标,规定教授、副教授每年都承担一到两项研究课题,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2000年8月,该院有2人被评为空军教书育人名师,1名教员被空军聘为首席专家,18名教员被聘为空军级专家,107人被空军确认为高层次科技人才。
瞄准前沿科学技术,跟踪学科发展动态,学院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专业方向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使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同时更新了83种教材,使11门重点基础课教材实现了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
人才、技术“一石双鸟”
近年来,该院在43个基础类、专业类实验室基础上,投资7000多万元兴建了“新型战斗机综合仿真实验室”、“飞机推进系统实验室”和“光电火控实验室”等9个新机系统实验室,使新装备教学和科研实现了从地面延伸到空中,由静态扩展到动态,由分专业研究发展为整体综合性研究。学院自行设计改造的悬挂式、多机种多功能大型试车台,先后为空军、海军、中国民航总公司和石化等部门完成科研试验项目30多项。
在加大硬件投入,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同时,该院党委把“软件建设”作为锻造高素质“人才方阵”的关键来抓,推出以培养、使用为目标的“院士工程”、“博士工程”和“英才计划”。通过严格考核,公开竞争,遴选了5名某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教授,进行重点培养,在教学、科研、学术及待遇方面给予特殊政策,指定他们担任空军重大课题负责人,邀请军内外知名专家进行对口帮带,充分利用空军特聘的20位院士作为人才建设顾问的有利条件,通过学习,提高知识水平,同时,学院采用吸收引进选派出国留学或去地方深造等方式,推出“博士工程”,培养学科“领头雁”;从本科二年级学员中,遴选部分“苗子”,指定导师辅导,实施“英才计划”,储备学术“精英”。
大批年轻教员、研究生和高年级学员投入到科研一线,逐步成为学院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大量科研成果充实到教材,应用到课堂,增强了教学活力,激发了学员的求知创新欲望。近两年来,该院共承担军内外课题158项,科研经费总额达8000万元。鉴定成果41项,有31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7项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2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60余篇。
军内、军外“品牌效应”
科研是院校工作的“窗口”,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影响,随着标有“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研制”的仪器设备在部队广泛使用,“空工院”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在空军重点工程“某型飞机维修检测设备国产化”中,该院充分发挥专业齐全、人才密集、设备先进、便于联合攻关等优势,结合各系专业特点,承担了其中20项课题,占整个工程的一半。他们所研制出的检测设备,许多性能指标都优于技术要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受到使用部队的一致称赞。四系毕笃彦博士研制的“DSIRS-1数字图象监控记录系统”、“计算机自动旅客计数系统”已在国内推广使用;三系张宇麟教授的《某型飞机双卫星定位校正设备》课题,是全军唯一列入国家某工程的项目。总部和空军许多重要的课题,往往都点名要工程学院来承担。2001年,《第三代战斗机远程技术保障研究》等4项课题被列入总部“十五”预研项目计划。
加强技术联合攻关,对大型项目积极开展院内跨专业、跨学科、跨系室的合作,对外积极探索院所合作、院区合作、院校合作等多种合作模式。该院先后与济南军区空军共建了两地远程技术支援网站,探索综合化远程技术支援和维护保障体系的模式;与西安交通大学联手对某型设备进行的预研和前沿技术的实时跟踪。近两年来,他们多次举办全国性学术交流会,交流学术论文数百篇。举办各类学术报告会80余场,68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到学院进行学术交流,邀请了王越、刘大响、陈一坚、陈士橹、金国藩、邱爱慈、黄先祥、保铮、李济生、钱七虎等18名院士来院对口指导。先后有7名教员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或讲学,许多专家教授还奔赴部队应邀为新装备“会诊”,直接提供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