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66岁的王颖来说,今年真是好事连台:被加拿大著名学府滑铁卢大学授予她荣誉博士学位,当选为中科院地学部院士,另外在课题级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由她牵头的两个重大项目分别经过7年和5年的攻关,也在今年得以划上圆满的句号。
12月中旬,笔者如约来到南京大学科技馆海岸与海岛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见到了王颖。
谈起这么多年的教学科研特别是海洋考察经历,王颖饶有兴味。她说:“搞科研比较艰苦,我们海洋科学研究也是这样,尤其是海洋考察,有的甚至要冒生命危险。但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这样,就得不到第一手资料,不能深入到别人没有到过的领域。”
“我觉得当时国家需要这方面的人才。”
王颖原籍辽宁康平。1952年高考时王颖报考了地理学,并如愿考取南京大学地理系。“我觉得当时国家更需要这方面的人才。”王颖说。
一晃数十年过去了,王颖还清楚地记得刚开始涉足这一神奇领域的情景。1956年,王颖于南京大学地理系本科毕业,第一次出海却成了一道坎。在甲板上,王颖晕船晕得很厉害,不住地呕吐,她不敢走回舱房。这时有人劝她,你还是改行吧,何苦受这份罪呢?王颖却咬紧牙关,一定要挺过来。“如果就此示弱逃避,外籍教员会蔑视你的,我只有挺起胸膛,去迎接风浪。”王颖对笔者说。第一道坎,就这样被王颖迈过。
1961年,王颖获得北京大学海洋地貌与沉积学专业副博士学位后回到南京大学任教,到今年正好四十年过去,其间有3年时间在加拿大Dalhousie大学地质系担任研究员。现在,王颖身负南京大学地学院院长、海岸与海岛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的重任,并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海洋科学家。
为国内建海港选址20多个
四十多年来,王颖的心血倾注在创建现代化的海岸与海岛开发实验室、发展海岸海洋科学和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上。王颖说:“我的事业与南京大学是分不开的,是南京大学教育和培养了我。”
王颖以地貌、沉积与动力结合为指导思想,应用现代技术研究海岸带陆海交互作用,探索海岸形成与演变,取得了许多国内外同行瞩目的成果,出版学术专著13部,发表论文100多篇。
在海岸动力地貌研究领域,王颖针对中国淤泥海滩的特征,紧扣季风波浪、潮流、河流与滨海陆地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研究了黄海、渤海平原型和东海、南海港海湾型潮滩,得出了许多新的结论和见解。她提出的“黄河改道、潮滩反馈与贝壳堤发育”学说、“海南潮汐汊道港湾成因类型”等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她还论证了黄河断流的人为作用及对渤海的影响,提出了来断流的临界值与相应措施。
此外,从更大的范围来看,王颖的研究成果对于区域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意义。比如,由她主持的,河海大学、同济大学和中科院海洋所共同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点项目“黄海陆架辐射沙脊群形成演变”就是这样。这项研究揭开了号称“海上迷宫”的黄海辐射沙洲的神秘面纱,为江苏省发展海洋经济,实施“海上苏东”战略提供了科学论证。
“黄海海底辐射沙洲形成演变研究”是我国海洋科学领域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结果表明,辐射沙洲区露出海面的沙脊与滩地面积约3800平方公里,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带巨大的潜在性土地资源,并因此可使我国领海外推90公里。黄海辐射沙洲区潮流通道水深,稳定性好,可以建设深水港,这对于没有深水海港的长达600多公里的江苏海岸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意义。同时,辐射沙洲系河海交互作用形成的巨大堆积体,保留了环境演变的完整而丰富的信息,可借以研究全球化的规律。
这个项目的研究成果为江苏省开发滩涂与浅海渔场提供了详细的面积、水深地形及环境动态等基础资料。特别是传统观点认为该区域缺乏天然的深水港湾,难建深水港。而此项研究证明,处于该区域的黄沙洋可开辟为20万吨级深水航道。
由于王颖在海洋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2001年6月13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第82届毕业生学位授予典礼上,王颖获该校董事会全票通过授予环境科学荣誉博士学位。滑铁卢大学是加拿大最具有影响力的大学之一,这是该校首次将这一最高荣誉授予中国学者。
12月,王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王颖显得十分平静,她谦虚地对笔者说:“实际上有很多人比我做的好,我还需要加倍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