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大学生转系不会导致学科发展失衡
2002-09-27    晏扬

字体大小:

  新学年伊始,传来复旦大学率先实行转系(转专业)制度改革的消息,244名学生从原专业转到了自己喜欢的新专业。允许大学生进行二次专业选择,是因材施教、人尽其才的教育理念的体现,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复旦此举,人们多持褒扬态度。却也有一些人对大学生转系表示担忧,认为放开转系限制之后,大学生会一窝蜂地选择就业前景看好的热门专业,而一些处于科学发展前沿的基础学科、长线专业将受到冷落,意即大学生自由转系会导致学科发展的失衡。

  实际上,很多人在很早以前就有类似的担忧,这种担忧也成了限制学生自由转系的理由之一。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复旦这次大转系的结果显示,一些原先担心会被踏破门槛的热门专业,转入的人数并没有达标,反倒是一些并不被看好的基础学科、长线专业,在学生的二次选择时成了大热门。比如计算机系、电子工程系等热门专业要求转入的学生并不多,而要求转入物理系、化学系、数学系等基础学科的人数却大大“超支”。

  事实胜于雄辩。复旦转系的结果无疑表明,以往限制大学生自由转系、转专业的诸多理由,如“教学资源极度紧缺”、“低分转高分有失公允”、“影响教学秩序稳定”等,连同“导致学科发展失衡”的担忧,其实是一些没有根据的想当然,是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臆断。大学生在进行二次专业选择时,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目光短浅,我们大可不必庸人自扰。

  退一步讲,即使放开大学生转系之后,真的出现了基础学科、长线专业被冷落的情况,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首先,冷门专业(学科)并不都处于科学发展前沿。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科设置不尽合理,确实存在一些陈旧老化、跟不上科学潮流和市场需求的专业,这些专业受到学生冷落以致被淘汰,并不完全是坏事。其次,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是相互转化的,一些现在较“冷”的基础专业、长线专业,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热门专业。举例来说,数学专业曾被视作冷门专业,数学专业的毕业生一度很难就业。而现在,数学的重要作用在金融、保险业中显现出来,甚至在很多计算机公司,学数学的要比学计算机的更受欢迎,因为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数学训练,形成了严密的思维方式,功底深,后劲足。于是这几年,数学专业在高校里再度“热”了起来。从这个角度看,这次复旦“大转系”中许多基础学科受欢迎,也并不是什么特别奇怪的事。

  当然,大学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但也不可以一味地迎合,大学教育毕竟不等于职业培训。那么对于那些现在还是冷门,但确属前沿、基础的专业和学科,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促进其发展?笔者以为,把一部分学生强行地“捆”在这些专业上,或者通过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来遏制学生转系,都不是办法。根本的办法应该是,国家通过一系列倾斜性政策,扶持这些专业的发展。比如提高冷门学科、基础学科从业人员的待遇,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发展前景和成才空间等。如此,这些冷门专业就不会受到冷落,反而可能变成热门学科。也就是说,如果把市场经济的调节和国家政策的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便可实现大学生转系的有序流动,而不会导致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失衡。

  放开大学生自由转系、转专业,乃时代所需,大势所趋。而禁止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终究与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相悖,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持学科均衡发展的正途。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陕西:高校实施跨专业跨院系选课制
· 北京广播学院:今年新增专业多
· 广东高校百个"名牌专业"将陆续评出
· 200余所高校开设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 大连理工大学:优秀学生可重选专业
· 我国将开设文化经纪大学本科教育
· 中国戏曲学院:将开设文化经纪本科专业
· 黑龙江部分高校标价“卖”专业
· 教育的产业化不能庸俗化
· 新闻背景:高等教育收费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