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工程学院多年来坚持面向企业、面向生产实践的办学方向,着力于教育体制创新,把学生毕业后所要从事的工作实际“仿真”到学校,创造性地建立起了以仿真培训和“两证模式”(毕业证、职业技能鉴定证)为主要内容的“零适应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校里就成为企业技术骨干,从而使学校与企业之间浓缩为“零距离”。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工科院校的教学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践有一定脱节。学生就业后实际操作能力差,对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由于在学校时没见过,处理起来很棘手,所以学生到企业后必须经过见习期和师傅传带等过程。从1990年开始,山西大学先后与西安热工研究所、亚洲仿真系统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分别开发出1∶1仿山西阳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30千瓦全范围全过程机组,并创建了火电模拟培训中心。学校把模拟中心作为教育体制创新的突破口,把教师和学生“捆”在一起,一边仿真培训,一边进行科技开发。1998年,该校以模拟中心为主,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自主开发研制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硬件系统装置若干个模型软件”的“一机多模”仿真机,并为远程教育培训奠定了基础。据介绍,该学院的热动、集控和发电等3个相关专业,每年累计有150多名学生接受仿真培训。
仿真教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沉浸感,学生沉浸在虚拟的生产实践中;二是多媒体的感知性,学生通过感知视、听、触等多种信息,思维在虚拟的设备仪器间展开;三是交互性,学生通过计算机直接控制、操作、运行虚拟设备,使技能在对话、交流中得以提高。仿真教学使学校与企业实现了“无缝连接”,使学生在时间上省去了见习和师傅传带这一过程,也使学生对整个电力系统的认识和操作技能都上了一个层次。
在“仿真教学”的基础上,该学院今年又走上了职业技能培训之路。根据山西省电力部门对从事电力行业工作人员的要求,该学院创建了大机组集控运行火力发电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成为山西省高校中唯一具有国家级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资格的机构。据了解,从今年开始该学院在热动、集控专业中率先开展了此项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