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初,厦门大学国际新闻专业的一年级学生王协没有到厦门大学报道,而是选择了到北方的山东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留学”生涯。和她一起来到山东的还有厦门大学6个专业的44名本科生。她或许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这一行动正在奏响中国高校交流的新乐章。
长期以来,在本科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中国的大学生们只能在同一所学校进行按部就班的学习。直到本科毕业,再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他们才有机会选择新的学校进行学习。然而,开放的中国高校正在改变这一固有的学习半径。
在山东大学正在推行的一项名为“留学校外”的计划中,数以百计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可以选择其它高校进行为期一年左右的学习。而且,他们选择的将是对方高校最好的专业。作为交换,山东大学也拿出了自己最好的10个专业供对方高校的学生挑选。王协便是这项计划的第一批受益者。
这项始于去年10月底的计划,最初只牵涉到山东大学和武汉大学两所高校。但山东大学年轻的校长展涛积极开放的办学姿态,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校长们。厦门大学的陈传鸿是第二个与山东大学签署本科生交流协议的校长。但是,在派遣学生的问题上,这位来自中国沿海的校长却显得更为果断。两位校长直接把互派学生的时间定在了即将开始的2003年第一个学期,而武汉大学与山东大学的学生交流还要等到至少半年以后。
截至今年5月初,山东大学已经先后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和宁夏大学签订了类似的交流协议。
秦翀是厦门大学国际政治系的二年级学生,现已在山东大学学习近3个月的他告诉记者,两校不同的校风和南北文化的碰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在努力做一个“世界人”之前,他希望能先做一个完整的“中国人”。
首批“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徐现刚博士说,“这种交流现象的出现无疑是一个福音。一方面,我们正在为培养开放型的人才造‘池’;另一方面,中国高校长期存在的学术“近亲繁殖”现象也有望开启破冰之旅。”
山东大学校长展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交流才刚刚开始,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在一个开放式的环境下做到强强联合、资源共享。美国有著名的常春藤盟校,中国是否也应该抓住时机,打造自己的名校联盟品牌呢?毕竟我们已经处在一个开放的世界中,我们的高等教育也需要来一场对开放的积极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