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毕业生就业率为杠杆,检测并带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改革,这是南京大学近日推出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改革的新思路,目的是把招生和就业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增强和改善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根据学校每年平均约有4000多名毕业生、各院系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平衡的情况,南京大学立足从源头做起,将就业率作为院系调整专业和招生计划的重要依据。学校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若干意见》规定:对于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80%的专业,将实施隔年招生或暂停招生;对于毕业生就业率低于85%的院系,要进行专业改造和调整,实施专业数总量控制,申报一个新专业必须撤消一个现有专业。对第一志愿生源低于计划数20%的院系,要适度减少专业数,以集中力量办好特色专业;凡申报新专业,必须充分论证社会人才需求前景和全国高校同类专业就业状况。对于社会需求量小、同类院校已办多年的专业,一律不受理其申报;对于连续3年毕业生就业率低于80%的院系,学校将在新增教学编制数、高级职称岗位设置数、教学改革项目经费投入等方面实施限制。
《意见》还规定,将毕业生就业率纳入院系教学工作评估体系,并与年度安排预算教学经费挂钩。凡毕业生就业率低于90%的院系,一律不得评为优秀;各院系毕业生就业率纳入院系主要负责人年度业绩考核,就业率偏低的院系不得申报各类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其主要负责人不得申报个人先进称号。
南京大学副校长张大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实行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改革,目的是要把招生和就业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增强和改善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在学生培养方面,南京大学考虑到学生在进大学前的专业选择上受到某些限制,对本科生转专业作了适度开放的规定,以尊重学生的志向和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进一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下学期起,学校原则上允许一、二年级的学生转专业,一年级转专业学生人数控制在全年级总人数的10%以内,二年级控制在5%以内。转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思想品质优良、学习成绩良好以上、对所转专业有一定的特长和志向这三项条件。这条措施在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促进院系必须花大力气做好学生就业工作,否则随着学生数的减少,将面临办学经费减少、职称岗位数减少等一系列难题。
为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南京大学还首开先河,日前正式建立全国高校第一家为应届本科毕业生服务的“南京大学学士后流动站”。学生在站期限一般为1至2年,期满出站后,流动站将根据其在站期间培训、实习、创业表现给予证明。学生可根据流动站初期提供的服务项目和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入站后的需求,选择就业的学生,由培训中心进行就业前培训,并向相关企业推荐,经双向选择后录用者按企业要求签订合同。流动站设立“学士后创新创业引导基金”,对在站期间表现突出的学生,特别是创业业绩显著的学生,流动站将给予奖励,并在其企业融资或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及省部级项目时提供全方位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