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在位于北京南郊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薄暮中举行了一场普通的结业典礼,但合影的并不是年轻气盛的青年男女,而是数十位西装革履,眼光中充满睿智的中国大学校长。
他们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等中国知名高等学府的73名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是由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在财政部支持下联合开展的“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的首期学员。
在顺利结束对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高等教育和大学管理情况为期5周的考察学习后,他们对中国的高教改革和大学管理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校长们认为,中国高校在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出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成果、拥有高素质师资队伍以及充足的办学经费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而中国高校同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差距也并不仅在于资金问题。中国药科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说,中国大学应戒除焦躁心态,不断更新观念,做好规划,培养优秀人才。
西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黎小龙认为,在纳入国际标准对大学进行定位和评判的同时,中国大学应努力塑造自身特色,创建一流学科。中国地质大学党委书记郝翔则建议中国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大学教学质量进行监管和评估。
校长们表示,中国和外国大学的学风尚存在较大差别。长安大学校长周绪红表示,学风的关键是教风,建议对教师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进行规范和研究,同时也应思考如何改进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史培军建议加强图书馆等高校文化设施建设,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他说,这也有助于大学培养创造性人才。他还建议大学对全社会开放,实现文化设施的共享和共建。
在校办产业问题上,校长们认为,科学研究及其技术转移是大学的重要任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要共同发展,但大学科研和成果转换不能简单看经济效益。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学生,使其在工作中将所学知识进行转化、大学教师发表科研成果或为产业提供咨询都是技术转移的形式,都能实现大学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
教育部长周济说,从“科教兴国”到“人才强国”是“以人为本”的精神的体现。他说,高校能否得到更好发展关键在于高校领导干部。明年,教育部将把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和高素质教师培养作为工作重点。国家外专局局长万学远说,输送高校领导干部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培训和交流有助于中国高等教育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今后还将更加深入开展这类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