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心田
——北京大学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纪事
2月17日的北京大学艺园食堂,被大红的灯笼、炫目的彩带装点得年味十足。独唱表演、民乐四重奏、字谜游戏、互动抽奖……除夕喜庆喧闹的氛围中,在北京大学信息科学学院读大四的维族小伙艾地哈木·阿地力,从学校领导手中接过“春节大礼包”。那一刻,他收获的不只是温暖。
“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是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对“和谐校园”的解读,学校的各项管理和服务也都紧紧围绕“和谐”这个中心做文章。
铺一道学生成长的阶梯
为了让寒假留校学生度过一个温暖的春节,北大专门成立了寒假留校学生领导小组,投入近30万元专款,协调党办校办、学工部等10多家单位,作出了周密的工作规划和部署。“把工作做在前头,才是真正为学生服务!”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张彦说。
“从中学时的佼佼者变成北大的芸芸众生,好多同学都会不适应,是学校在最关键的时候帮了我们一把!”2006年刚从安徽阜阳临泉二中考入北大中文系的刘东说,刚入学那会儿所有新生都填写了一份心理调查问卷,填完后就把这事抛在脑后了。结果,国庆节后的第一周,他就接到了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话,让他去中心“聊聊”。“那时正好是最不适应的阶段,聊过以后有问题就会主动去咨询。”刘东说。
张彦介绍说,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将学工部中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部门相继独立,成立了学生资助中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等几个中心,由专门人员提供专业化服务。特别是2005年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的学生资助中心,自2006年起年投入10万元资助贫困家庭学生。
织一张凝聚人的“心网”
“关心教师与关心学生一样,把各级各类人员安排好是教职工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北京大学人事部部长周岳明说。
周岳明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人文学部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一名拥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参加了当年的教授职称评定,所在院系对他科研水平的认可给了他十足的信心。评定结果出来后,他却落选了,希望的瞬间破灭让他一时间难以接受,认定自己落选只是因为没有获得博士学位。于是,借着一次因公出国的机会,这位青年教师背着学校联系到美国一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辗转至香港科技大学继续攻读。“连这位教师自己都认定他的这种举动肯定要受处分,连停薪留职的报告都打好了。我当天就把他的报告退了回去,告诉他没有处罚,只有两点,第一批评教育,第二补办相关手续。”对于学校宽容和支持的态度,这位青年教师在大感意外之余,也坚定了继续为学校效力的决心。
周岳明之所以敢于“宽松”、讲“人情”,正因为他手中持有学校创建教职工和谐发展氛围的“尚方宝剑”。闵维方介绍说,北大不同院系由于各自特点和发展方向的不同,在经济效益等方面自然地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学校范围内的宏观调控就是很好的平衡剂。“工商管理、法学、金融等办学收益好的专业要将部分收益上缴学校,纳入综合预算,进行二次分配,用于支持基础学科和长线专业的发展,并对教师收入进行适当调节。”闵维方说,此举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内部和谐氛围的形成。
摆一张“平民化”的书桌
2006年7月2日,北京大学平民学校开学了。对该校学生宿舍管理中心的清洁工刘俊来说,或许是值得永远铭记的。
6年前的那次高考失利,让生长于湖南农村的刘俊加入了打工者大军。2005年,他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临时工。刘俊每天的工作就是骑着三轮车,清运宿舍楼的垃圾。在拥有近30000名在校生的北京大学,像刘俊这样的临时工就有3000多人。
2005年下半年,北大教育学院对校内务工人员作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中近半数人处于16至25岁之间,76%的人只接受或部分接受过初中教育。对于目前学历和技能的评价,大多数人都认为学历水平和自身技能同就业市场的需求存在差距。
于是,一场以独创的“高校+志愿者”模式,横向联合学校工会、团委、后勤党委等校内管理部门的“平民学校”建设展开了。价值观、英语与计算机、法律维权、安全、专业技能等针对性极强的课程模块随之应运而生。
第一次,北大学子和学校保安走进了同一间教室;第一次,“校长信箱”里塞满了学生们表扬楼长的信……
“如果我们想建设一个和谐校园,就必须给更多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文明参与学校建设的素质上的必要准备。”闵维方说,如今他也成了平民学校的教员,几乎每一次课堂上的交流,都可以看到务工人员身上可喜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