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管好、小事不管的康震:“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机制应该改变”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康震老师曾经带出过一个荣誉“巨多”的班级:连续两年荣获北京师范大学“优良学风班”和“优秀班集体”称号;2003年获“北京市优秀班集体”称号;2004年班级团支部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团支部”;2006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班集体”称号。
这就是2002级1班,康震是这个班的班主任。如今已经毕业的学生,有的参加了工作,有的继续深造,但大部分与康震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说起自己带的班,康震总结说是因为班风好,班干部起到了作用,可以自主运转。他也承认建立起这种良性机制也是颇费了一番工夫。
“大事管好,涉及底线问题的要管,小事不管”是康老师的一个原则。他说:“人不是管大的,而是自主成长的。”他告诉学生们,你们来上大学,不是高考后“放风”,不是来谈恋爱,不是要与同学发生各种矛盾,而是要给四年后自己做什么打下一个基础。
“其实学生要求的不多,他们只是要求辅导员在关键时候能够指点一下就行了。”于是,他总是努力寻找自己与学生什么地方一致,让自己与学生有共同语言。“以德服人”是康老师的法宝,他讲的课学生爱听,科研成果让学生佩服,为人坦诚让学生效仿。
在康老师看来,现在的学生智商整体提高,知识水平比过去高,但是因为学生基数大了,价值观多元化倾向明显,加上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提高了,所以不满意的,甚至于批评的声音也就多了。
“其实,是社会的评价机制应该改变一下,现在许多评论就像是门外看人,不全面、不客观。”康震觉得现在的大学生不仅像以前一样可爱,而且素质越来越高。需要改进的是社会的评价机制,应该给大学生提供多元的展示才能的平台。否则,这么庞大的群体,一旦有人做出违反常规的事,很容易让社会做出较低的整体评价。
当然,他知道这些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大学生们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一旦遇到什么问题,解决起来要考虑得非常细致,要考虑不同的个性、感受等等,这最能检验辅导员的工作是否扎实。
因此,他认为辅导员工作必须成为一门学科,有完整的学科体系,有相应的职称设置,这样才能做到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