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戴家干称高考制度将进行四项改革 不再唯分论
2007-11-30  新华网  

字体大小:

  教育部称高考制度将进行四方面改革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昨日表示,针对我国目前高考存在的问题,高考需进行四个方面的制度改革。

  据武汉晨报11月30日报道:“独木桥”要变“立交桥”。戴家干说,目前的高考“独木桥”式选拔忽略了学生个性发展。高考改革必须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育形式以及选拔和录取方式,让考生能多渠道、多层次接受适合自己教育的“立交桥”。

  “成绩单”要变“评价单”。戴家干说,未来将更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评价,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就需要让高考具有更多的评价内涵。因此,高考将增加对教育过程和教育对象的评价功能。不仅为学生提供分数,更要通过考试的各种数据,为考生提供知识、能力、特长和潜质的评价报告。以此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长处和优点,理性选择发展方向。

  “学为考”要变“考为选”。戴家干说,如今高考过于注重笔试,直接导致应试教育。为解决这一矛盾,高考将对考试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将符合高校人才选拔需要,同时又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学科学习特点。对命题内容的改革,会侧重对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水平考试辅助高考选拔。戴家干说,目前的高考制度使学生忽略平时注重知识的全面掌握,同时忽略品行修养。对此,高考改革中将建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文化课进行考查。同时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合作精神、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等方面对高中毕业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将两者同统一考试相结合,共同作为普通高校录取的依据。

  高考改革方向:不再“唯分论”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在汉透露,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有望纳入高招录取

  据长江商报11月30日报道:高考成绩有望不再是高校录取的唯一依据。昨天,在汉召开的教育考试高峰论坛上,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透露:今后高考有望从一考定终身转变为多元评价,高校在录取时将综合考虑学生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统一考试等三个方面,综合成绩将作为普通高校的录取依据。

  戴家干认为,现行的高考制度存在着三大问题:高考给考生和家长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高考对素质教育的影响;人才选拔方式和标准的单一化导致高考的“负荷”太大。据调查,超过半数以上的考生在高考之前,曾经紧张或焦虑感到失眠,其中20%的考生家长会感到非常焦虑。

  “考出人的优点,这才是一个好的考试。” 戴家干表示,高考改革首先应从考试内容、考试科目方面入手。命题内容注重对考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科目设置要符合高校人才选拔需要和学生学科性特点。

  戴家干介绍,在国家指导下由各省组织实施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可以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文化课进行考查;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可以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合作精神、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等方面对高中毕业生给予客观、全面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把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与统一高考结合起来,共同构成普通高校的录取依据。最后,建立普通高校的自主招生、自我约束。(记者 姚德春 通讯员 沈考)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外媒称中国高考制度依然公平:不问出身只看才华
· 高考制度利弊之争再起 公众盼推进改革多元化选才
· 透视高考制度36年之变:成本剧增 改革在质疑中前行
· 中国高考制度变迁大事记
· 回顾中国高考制度走过的百年
· 高考制度必须坚持,高考形式必须改革
· 评论:升学体系不变 “状元”热度亦不变
· 中国高考制度的演变
· 杨叔子:取消文理分科要改革高考和中小学教育
· 熊丙奇:解决异地高考须突破现有高考制度框架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