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制”与外部对接是个难题
【“做事中的主管、档案中的处长”,这种情形反映了高校“去行政化”的尴尬。】
淡化行政级别的高校,如何与外部行政化的社会对接?单兵突进的高校“去行政化”能走多远?这是许多大学校长深感忧虑的问题,也是临沂师院“主管制”改革面临的最大瓶颈。
“我每递一次名片,别人都会问我‘新闻宣传主管’是什么职务,我只好解释一句相当于宣传部副部长。”临沂师院新闻宣传主管罗成建无奈地说。罗成建还坦言,在外部普遍注重行政级别的情形下,高校“去行政化”首先面临与社会交往的问题,“你说是宣传部部长,一个处长还出来见你,你说是主管,别人怎么接待你?”
记者也了解到,罗成建在学校文件公布的职务是新闻宣传主管,但档案中的行政级别依然为副处级。“这也是没办法。学校所有教职工的工资都是临沂市财政局按照事业单位工资发放。主管或助理是什么级别,怎么发工资,财政局没有先例可循,只能按照档案级别发放。”王明福告诉记者,“做事中的主管、档案中的处长”这种情形反映了高校“去行政化”的尴尬,尽管学校内部淡化或取消了行政级别,但考虑到与外部社会对接,学校依然会在该提拔干部时向组织部门申请,以不耽误这些主管们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还无法完全‘去行政化’,但是我们的改革走出了第一步。”徐同文说,从2000年开始,经历了3次管理体制改革的临沂师院,正在积极探索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而现在的“主管制”从减少管理层级、淡化行政级别开始,已迈出了最艰难、最可贵的一步。
推行“主管制”后,学校对处长和教授进行了目标考核,可同时作为主管的8位校领导又由谁来考核?用什么标准考核?徐同文介绍说,学校目前有一个想法,准备向上级组织部门申请,对学校的8位领导进行以“主管制”管理为内容的考评,以督促学校领导担起主管的责任。
“国外大学的校长,如果完不成指标,甚至会被罢免。而在当前的考核体系中,校长之间看不出太大的差别。”徐同文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以大学使命为基础,以校长职责为依据的目标考核体系,由此给高校领导干事业的责任和压力。“这对‘主管制’的继续推进也会起到积极作用。”
地处老区的临沂师院,10年来取得了一系列让其他地方院校羡慕的业绩:“不负债”建成了建筑面积百余万平方米、占地6000余亩的新校区,在校生规模是10年前的10倍,报考持续多年火爆。“10年跨越发展得益于10年体制改革”,这是师生们共同的心声。
■本报记者 王亮 李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