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与广东深圳市政府联手建立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坐落在深圳湾畔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人称“特区清华”。
成立15年,“特区清华”平均每年申报100多项技术专利,实现了150多项科研成果产业化,孵化出600多家高科技企业,控股及参股了150多家企业,培育了13家上市公司,净资产由8000万元增长到20多亿元。
当初不足10人的团队,如今集聚了200多名教授、博士、高级研究人员和海归学者,建成了深圳最大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孵化器”更是聚集了6000多名研发人员和创新、创业人才。
让科研成果由论文变为知识产权
2003年春,非典肆虐。“特区清华”奋战七天七夜,研制出全球第一台“红外快速体温检测仪”,为阻断传染源提供了可靠保障。
抗非典、抗雪灾、抗地震……很多场合都能看到“特区清华”的科研成果。
15年间,“特区清华”先后投入4亿元,组建了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光机电与先进制造研究所、生物医药及先进材料研究所、新能源与环保技术研究所和深圳规模最大的博士后工作站,“石英数字式力传感器及系列全数字化电子衡器的研究与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特区清华”同时承担了多项国家和广东省的重大科研项目,在申请的200多项专利中,70%以上是发明专利。
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开发中,“特区清华”研发出“三网结合”的多媒体无线网络应用平台、移动演播车、应急指挥视频传输系统等成果,促进了我国自主地面数字电视产业标准的推广。
将科研成果的体现由论文变为知识产权,是“特区清华”的最大成果。
让科研成果找到市场兴奋点
博士后徐永进在“特区清华”与万裕三信电子(东莞)公司合建的电化学研发中心完成博士后课题顺利出站,企业为他的研发成果一举投入了5条生产线。
“特区清华”与企业合作,组建了多个研发中心。电化学研发中心根据万裕公司提出的研发课题进行研发,使得研发有了经费保证、有了市场目标,企业也获得一个高素质的研发团队。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科技与教育委员会主任彭吉虎教授说,这种结合让更多的科研成果找到了“市场真正的兴奋点”。
“特区清华”在通讯动力系统领域的3项成果在华为公司实现产业化,增加了华为公司产品的科技含量,销售额达6亿多元;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的石英数字式力传感器实现产业化并开发出下游应用产品石英电子衡器,累计出口已超过50亿元。
15年间,“特区清华”与200多家企业签订了300多项技术合同,组织了数字电视与多媒体等150多项科技成果转化。2010年,自主创新产品的销售额达213亿元。
“特区清华”创办和投资了180多家高科技企业、控股及参股150多家企业,通过对项目投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特区清华”创办的力合创投获得“2009年度最具竞争力创业投资机构”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