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第一学期:中文写作、西方文明;大一第二学期:中文沟通、中国文明、心理学概论;大学二年级:艺术与审美、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生命科学导论……
金钰实在无法把这些课程与一名经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背景的本科生联系到一起。这些被称为“通识教育”的课程,对学长们来说还在选修之列,但到金钰这届2010级本科生,成了没有例外的“必修课”。
不止金钰,当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将通识教育分为“基础课”与“核心课”,到美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甚至其他高校请来名教授执教时,有圈内人士质疑:真有必要兴师动众,掷大量时间于“旁门左道”?
但钱颖一教授很坚持。他认为人不是工具,本身即为目标。本科教育、尤其是商学院本科教育更不为培养工具,育人才是目的。“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素养的现代文明人——这要比尽早进入专业领域重要得多!”
“拿手中文”实则最大问题
金钰第一回走进中文写作课堂时,很不以为然。考入清华园的学生,写作文哪个不是手到擒来?此前,钱颖一走进时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的办公室时,也从不认为清华学生对付不了区区一篇文章。
“经管学院学生很优秀,但写作能力有欠缺。在公文报告或电子邮件中,用简练文字把复杂意思表达清楚,名校毕业生都缺乏这个能力。有时,把一份简单的会议纪要写到位,都不容易。”听罢李荣融的评价回到学院,钱颖一找来好几个文科状元。状元们一番坦言使他语塞:形式、结构、内容都有“套路”,分门别类准备。操练十几遍,高考时八九不离十。
经管学院开始将中文写作作为本科必修课,钱颖一延聘名师,提出要求:既不培养文学创作能力,也不单纯训练公文写作。修完课的学生必须有能力写总结、调查报告、备忘录或短文,文章须有逻辑、观点与证据,阅读对象包括单位上级、政府部门管理层、专业读者与大众。
不以为然的金钰发现自己错了。“写作实则依据不同体例规范,以逻辑思维组织论点证据,远非文字华丽可以概括!”金钰更未料到,在第二学期修读“中文沟通”后,她对中文素养有了“颠覆性”认识。
你是一名领导者,不得不裁去几名员工,怎么选择时间、地点,如何沟通?你是学生会干部,否决团队成员的重要建议,妥善处理的细节?如果不是面谈,通过电子邮件交流,注意事项?平时对谈吐能力自信满满的学生,在此都异常低调,而走出课堂后,这些大一学生举手投足多了儒雅风度。
中文写作与沟通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改变还在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