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要分数"异化大学师生关系 人情社会主动用资源?
2013-10-08    新华网-中国青年报

字体大小:

  不久前,在新学期的第一堂课上,四川大学的刘凡老师(化名)就给自己的学生提前打了一剂“预防针”:到期末考试时,不要来找我要分数。

  “要分数”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普遍现象。8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1.1%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上大学时,身边有过学生向老师要分的现象;41.1%的受访者感觉答应给学生加分的老师很多。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大多数受访学生坦言,和教师沟通、联系,都只是为了让老师“记住自己”,给个好的成绩。

  本应单纯的师生关系,为何变得如此功利?

  考完感觉要挂,就给老师打电话送礼

  上学期期末,在考完一门专业课之后,贵州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余飞(化名)觉得自己可能会挂科。她在心里盘算着:平时老师对自己的印象还不错,是不是该打个电话,跟老师好好说说?

  在大学校园里,存在一条似乎不成文的规定:如果考完感觉要挂,赶紧给老师打电话。

  进行了一番心理斗争之后,余飞决定以学习委员的身份为全班同学请愿。她拨通了任课教师的电话:老师,这段时间考试太多,大家都在认真复习,但可能没有复习到您的考点,感觉不太好。可不可以请您在改卷时放宽松些,也把平时成绩给高一点?

  “我在出差,等我回来再说吧!”这位老师说完便挂掉了电话。

  余飞瞬间鼻子一酸,眼泪流了出来。她觉得不甘心,又给老师发了条短信。半个小时后,老师回复:“我会考虑的。”

  余飞很高兴:“他回复我,就表示能体谅大家为了其他事情耽误了学习。”后来,班里的同学果然全部通过,余飞也得了73分。

  “我相信,只要你够诚恳、够坚定,就没有攻不下的老师。”北京林业大学的于爽(化名)说。大一上学期,她选修的体育课是太极拳,期末考试却只得了75分,她缠着老师,硬是重考了两遍,老师拗不过她,只得给了80分。另一个学期的定向越野,她又用了同样的方法,成绩从70分变成了82分。

  “我很佩服自己的厚脸皮,不过没办法,我必须得这么做。”于爽说。她进大学就立志要转专业,因此成绩排名一定要靠前。最终,她如愿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转到了金融学专业。

  也有学生把功夫下在考前,打电话或发邮件向老师索要复习重点,碰到好说话的老师,就能拿到往年的试卷、考试的题型和重点章节等。即使碰到不愿意多说的老师,也会多多少少得到点提示。

  某部队院校边防指挥专业的马君(化名)为了“要分”,则选择了更直接的方式——给老师“送礼”。这个觉悟,则来自同门师兄的提醒。一般来说,女老师就送护肤品、牛奶等,男老师就送烟酒。

  大一下学期有一门专业基础课,马君觉得自己没考好,就拎着4箱“特仑苏”牛奶到老师家里,说了一大堆好话,最终拿到了60分。

  马君有一套惯用说辞,几乎是屡试不爽:“老师您辛苦了,这学期让您多费心了。其实我上课认真听课,考试前也用心复习了,但是可能是用力过偏,考下来感觉不是很好,只能请您多多关照。”

  他表示,“有些教师确实就吃这一套,这也并不算是什么‘贿赂’。”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时代变革中的大学师生关系:谁先迈出交往第一步?
· 对“半斤50度以上”的“师门规矩”说“不”
· 评论:师生关系的新倾向与大学教育的未来
· 高校师生相处边界:私事让学生做是“没当外人”还是越界
· "创新人才·基础教育"研讨会举行 关注"人"的培养
· 学校实行绿色评价 体现师生关系真情况
· 反思:大学师生关系缘何陷入功利化冷漠化境地
· 师生关系因何变异?
· 讲台弑师是大学精神枯竭的表征
· 被蔑视的法律与危险的师生关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