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音乐表演、电子商务、动画……教育部最新公布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曾经挤破头的“热门”专业如今却遭遇就业寒流。
专业热门一哄而上、遇冷就关门停招,高校专业设置如何走出尴尬之境?如何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
热门专业就业遇冷,冷热背后有何玄机?
法学,曾是受人青睐的专业,这次却出现在北京、上海、河北、内蒙古、浙江等10多个省份的“就业难”名单中。
中国校友会网曾调查中国各地区的高考状元,近10年选择就读法学专业近百人,在各专业中名列前茅。如今,这个热门专业几乎遍布高校,法学专业毕业生则持续遭遇就业尴尬。
高校设置专业一哄而上,是热门专业就业率偏低的主要原因。长江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才生表示,学校不看就业情况,盲目开设新专业、扩大所谓“热门”专业的招生规模,从根本上讲是不科学的。
此次公布的湖北高校本科专业最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中,中西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等看似“与大众生活紧密相连”的专业为何“中枪”?湖北大学教育学教授叶显发分析,这些专业本来是社会需求的,但诸多高校一窝蜂地设置相同专业,并在同一时期扩招,导致就业供需矛盾在现阶段集中爆发。
此外,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动手能力弱的问题在一些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叶显发教授说,现在社会对社区全科医生的需求量较多,而高校却培养只钻研某一细分方向的学生,导致这些专业就业率低。
金融工程、土地资源管理等看似“高大上”专业,大都是近几年新设置的,高校教什么、学生学什么都还是一本糊涂账,专业定位不明晰,导致社会对这些专业不了解、不认可。
实事上,同一专业,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别较大。“不同高校拥有不同质量的生源,培养目标不同,毕业生质量也不同,就业情况千差万别。”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事业发展部相关负责人说。
脱离实际一哄而上,师资欠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去年6月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已警示,动漫、法学、英语等专业已经成为具有高失业风险的“红牌专业”,报告建议通过削减招生来改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为了满足新兴产业和家长、学生的需求,纷纷开设新的专业。但是,由于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不足,一些新设专业“徒有其表”,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吉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杨征表示,目前各个学校都开设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计算机这样的专业,这就导致这些专业没有特色、通用性强。普遍开设、普遍教学的代价,就是人才培养成效低、与市场需求脱轨,毕业生总量大,就业竞争激烈。“很多这样的专业没有明确的就业市场,听起来好像就业的面很广,实际上就业率却很低。”
近年来,很多高校都以增加招生规模和专业的方式来响应扩招。“专业构成越来越杂,没有这么强的师资,却开了这么个专业,学生的出口自然不好。”杨征说。
专家认为,像表演、音乐学等专业,主要是专业优势不明显、专业知识不过硬导致的就业率低。非专业的表演、音乐人才,因为天赋,或自学成才就可轻松打败专业人士。
通才专才统筹兼顾,培养适销对路人才
针对入列的就业难专业,相关高校该如何应对?叶显发教授建议,高校在2015年招生时,应对涉及的专业采取减招、隔年招生、停办或转向等措施,在培养目标上进一步调整,接轨社会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
低就业率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就业率只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很多基础学科就业情况不好,但社会仍然需要,不能简单地否定说这样的专业没有价值。
连年的大学生就业难实际上是在倒逼高等教育的深层次改革。教育专家熊丙奇分析说:“现在一些211、985高校没有按照自己的学校定位办学,一些职业院校也都热衷扩大专业设置以达到综合性大学的规模。这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下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表示,我国一些高校专业过分细化,却没有实用的技能和自我独立的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最终还是要通过扩大高校在课程、专业设置方面摆脱行政治校的模式,根据自身定位办出各自的个性和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