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接受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文学创作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聘书。
10月11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文学创作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聘任仪式上,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人民文学》副总编辑邱华栋以及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部主任李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柠等,围绕大学是否培养作家展开了精彩纷呈的争论。
北京师范大学在文学创作人才培养方面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年,该校国际写作中心首次协同文学院,招收文学创作方向的学生,并首期聘请了文坛名家李敬泽、格非、李洱、邱华栋和欧阳江河担任第一届文学创作方向硕士研究生的作家导师。作家从笔尖走上讲台,能否给创作专业的学生培养带来新的经验和新的方法?大学能否培养出作家?应该如何进行培养?
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
创作需要才华作家不可预约
创作首先是需要才华的,但是也需要知识和经验。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创作需要的知识在高校就可广泛学习。
对于一个学习创作的人来讲,不仅要有生活的体验,要有一般的生活知识,同时也要有对问题深刻的理解。只有学习知识,才能够有比较深刻的思想。文学创作不是提炼思想,文学创作的是一个感性的世界。但是,它里面渗透着思想,这思想是要从知识中来。
对于一个学习创作的人来讲,学习作家的经验很重要。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很多平时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学习不仅仅在课堂上,更重要的可能是在客厅里、在教室里的讨论会上,或者在别的地方。经常跟这些作家的接触,通过他们讲自己的写作经验、创作体会、自己的故事,非常容易从他们那里汲取经验,壮大自己。
创作需要才华。如果一个学习创作的人,发现自己没有创作才华,那就不要学,就不要搞创作。因为作家是不可预约的,与搞科学的人不太一样,他一定要有一种新的思维,一定要有一种很奇特的想象,他要有新鲜的东西,有新的感受,而且能够把这种感受传达出来,这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要通过那种有风格、情调和感染力的语言,把故事讲述出来,这个过程本身就非常复杂。有才华的,好好去搞,显示自己的才华。没有才华的,不要硬搞,硬搞了,搞出来的东西都是死的,僵硬的,不能感动人。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
才华教不出来但技巧可以学
创作能不能教,或者说对创作的教育有没有意义,直到现在还是个问题。
有一次在复旦大学开会,听作家南帆讲,他进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头一件事,就是中文系的教授告诉他说,本校中文系是不教作家、不出作家的。在那次会议上,陈思和教授说,不光你们学校,复旦大学也是一样。后来南开大学、南京大学的参会者也都吐槽说,当年老师全这么说。我在1980年到北大的时候,我的老师也开宗明义地这么跟我说。看来,那个时代无一例外。
作家是不是能够培养,创作是不是能够教学,刚才童老师的一番话,从某种程度上讲,算是回答了这个问题。首先是看有没有才华——当然,才华这个事情没道理可讲,要是没有才华,不用说创作不能教,物理也不能教,数学也不能教,才华肯定是第一位的。但是,在才华的前提下,经过这么多年文学教育的各种实践表明,创作的教育和训练可能还是必要的,而且,对一个作家的成长还非常重要。
1980年代,从莫言他们这一批作家开始,他们回顾自己的创作生涯,都会认为在大学创作班的这一段学习,对他们还是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是他们创作生涯中一段非常宝贵的经历。
当然,第二是创作怎么教、怎么训练问题。其实,到现在依然在探索中。记得我也曾经和严歌苓谈过这个问题——她在美国是上过写作专业的。我就很好奇地问美国人是怎么上这个课的——美国很多作家都是上过这个专业的。我听严歌苓跟我讲他们怎么上课之后,觉得还是有道理的。
现在无论是一般的文学创作专业,还是鲁迅文学院,基本上都是把四面八方的人请来天天讲,也许有好处,至少没坏处。如何具体从创作规律出发,对一个作家的思维方式、创作方法进行训练和引导,这是可以做的。才华是教不出来的,但技巧是可以学的,也可以教、可以训练和磨炼的,在这方面,类似于美国那种写作课程值得我们借鉴。
从作家协会来讲,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也是对文学创作的教育,我们也特别希望北京师范大学通过文学创作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能够在1980年代童庆炳老师他们开创的创作研究生班丰富经验基础上,开创出一个比较系统、具体和完善的创作教育体系。这对于以后全国的文学教育都是很有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