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卓越教学奖”,再次引发思考
高校真的重科研轻教学吗(教学科研之辩)
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最为核心的两项职能,两者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关系。很长时间以来,质疑我国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倾向的声音不绝于耳。那么,我国高校是否真的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如果存在,原因又有哪些?
——编者
不久前,四川大学设立“卓越教学奖”,以百万大奖重奖教学一线优秀教师,文学院谢谦、化工学院周鲁等教师得到了10万至50万不等的奖励(100万元特等奖空缺)。这一措施备受社会关注,也让长久以来关于高校是否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再次成为舆论关注与讨论的焦点。
那么,当前国内高校是否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
目前国内尚无对高校教学与科研的量化比较
批评国内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声音很多,但“重科研”重到什么程度?“轻教学”又轻到什么程度?多位教育专家,如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卢晓东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储朝晖研究员都表示,目前并没有见到过对高校教学、科研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量化比较的权威报告。
记者在“中国知网”搜索相关学术论文,阅读后发现,几乎所有论文都对是否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不加论证,直接作为论述的起点——他们要为“重科研、轻教学”的病症开药方。
那么,国内高等教育“重科研、轻教学”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呢?
这样的结论,首先源于人们的主观感受。
例如,有不少大学生抱怨:老师和学生交流的时间很少,很多老师下课铃一响就走人,连课后与学生交流的几分钟时间都没有,让学生有事通过电子邮件、微信、短信或电话联系。
有些学生则有这样的经验:安排给本科生开课的教师,更多的是年轻教师或学术水平一般的教师。那些学术水平高的教师更多是给研究生开课。尽管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都要求知名教授给本科生开课,但是,学生一周见一次这些名师已经很不容易,更难有机会同他们深入交流。
更有学生抱怨,很多教师上课积极性不高,只是照本宣科,缺乏用科研引导教学、促进教学的意识。
目前,明确承认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的学校不多,云南民族大学就是一例。2013年,云南民族大学党委收到一封家长反映教学弊病的信,学校展开调查,“发现部分教师上课迟到、早退;上课无教案、备课不充分、授课内容枯燥、随意调换课时。”在一次对全校教师到岗的检查中,竟有27名教师迟到。云南民族大学毫不避讳地指出,一些老师“重科研,轻教学,只看科研成果,不管教书育人”。
除此之外,支撑高校“重科研轻教学”观点的论据还真不多。也有专家指出,高校有不同类型,如果说“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确有存在的话,或许在985、211等综合型大学更为突出,但在专业特色型大学,其实并不广泛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