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北京大学生公寓要在3年内实现本科生4人一间,硕士生2人一间,博士生1人一间的标准,为此北京市还需要新建学生宿舍180万平方米。
为加快大学生公寓建设,市政府将出台建设学生公寓免收土地出让金等14项优惠收费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利用闲置房屋、房地产开发公司利用滞销商品房改作大学生公寓。
北京准备用5年时间,使在校大学生人数翻一番,要达到这一目标,建立起由政府主导、社会承办、学校选择的社会化的后勤第三产业和社区服务体系,改变学校办后勤状况是根本出路。
北京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分三步走:
2000年年底实现后勤系统与学校的规范分离;2001年年底全市组成若干跨校区域性后勤服务集团;2002年实现社会化改革目标。经过半年的运行,目前北京80%以上的高校都已经实现了小机关、多实体或大实体的管理模式,普遍处于转制阶段,北邮、北师大、北化工等大学已经组建后勤服务集团,与学校规范分离,实行企业化管理,还有11所学校正在筹备后勤集团。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国金融学院五院校组建的东方大学城后勤服务集团已于今年4月成立,将在7月正式挂牌,集团下设了物资供应、餐饮服务、教育超市3个分公司,还将着手再成立10个分公司。除跨校区的后勤服务集团外,北京市第一家高校后勤行业联办的集团“北京恒通高校热力工程公司”也在筹建中。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等四所高校代表全市高校与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领导小组签定了《北京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责任书》,明确了实现后勤实体与学校规范分离工作中学校要承担的责任以及高校作为改革主体党委书记和校长应承担的主要责任。
上海
到2000年底,上海力争实现以下目标:所有高校后勤与学校规范分离,完成转制,初步形成教育系统联办后勤与协调组织社会力量办后勤相结合的新格局;改善教师住房条件,有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要住到三室一厅,骨干青年教师住到两室或两室一厅以上,在岗已婚青年教师住成套一室户公寓,单身教师两人住一间公寓房,有条件的可以实现一人一间。加快学生公寓建设,新建学生公寓60万平方米,新建校外学生村18万平方米,基本上做到每间寝室住4个学生;教育超市达到45家,要求价格平均低于社会一般超市;每所学校至少有一家连锁餐厅,饭菜价格合理,质量明显提高;教育技术后勤改革要利用银行贷款等方法,争取明年完成全市高校一、二年级基础实验室的改造工程。
辽宁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辽宁各高校后勤职工人数由改革前的1.6万人减少到1.5万人;有30高校组建了后勤法人司,法人实体数达到90个,占后勤实体总数的28%;有40所高校建立了精简、高效的后勤管理机构,“小机关”纳入学校行政事业编制,对外代表学校行使行政职能,对内行使管理监控职能。预计到年底,这个省高校后勤部门将基本实现与学校行政体系脱钩,组建经济实体。沈阳师范学院今年将一些后勤科室组成5个经济实体,后勤由原来全额拨款329人减为24人,其余人员列为自收自支、自负盈亏和差额拨款编制,实现了减员增效。仅此项改革就为这所学校节省经费350多万元。
为了解决高校建设资金不足问题,辽宁省教育厅与省建设银行、省工商银行在今年上半年签约,确定两家银行在今后5年内分别向省内高校贷款15亿元。到9月底,这个省已完成50余万平方米的大学生公寓建设,总投资额达6.2亿元,其中全部由社会投资建设的有20万平方米,投资额2.9亿元。与此同时,一些高校还在不增加政府投入的情况下,引入社会资金,盘活现有资产,促进了学生以至教师生活环境的改善。
天津
百万平方米大学生公寓建设计划的全面启动,令天津高校后勤社会化一炮打响。2000年初,天津市提出了“盖公寓、租闲置房、改旧宿舍、建公寓城”的改革思路,已经全面实施。特别是由政府主导、多渠道筹集资金,房地产企业在高校周边地区开发建设大学生公寓,加大了大学生公寓建设的力度,实现了大学生公寓建设的超常规发展。
2000年全市在校外建设的大学生公寓将达到24万平方米;由房地产企业和其他企业利用闲置房改造大学生公寓21万平方米;各高校积极利用银行贷款、社会投资等形式在校内建设12万平方米大学生公寓;在高校内改造学生公寓建设面积40787平方米,投资额度达1021万元。仅天津大学等高校暑期就改造、改建学生公寓达1.2万平方米。
完善校内学生宿舍食堂进展顺利。为改善学生就餐环境,优化学生食堂的服务功能,高校进一步加大了学生食堂设施改造力度。全市今年新建学生食堂18332平方米,投资额度达2160万元;改造学生食堂27836平方米,投资额度达1776万元。特别可喜的是南开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天津农学院、天津财经学院等高校的学生食堂改造任务已经提前完成,高校学生食堂的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
开放高校餐饮市场的改革不断深化。要提高学生食堂的经营水平和管理水平,必须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经营的格局,这在高校已形成广泛共识。在多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开放餐饮市场更趋规范化,满足了高校不同地域学生多层次、多形式的用餐需求。今年一些高校在进一步加大食堂改造的同时,引进校外餐饮企业参与校内食堂的经营与竞争,开始取得成效。天津农学院通过招标形式引进校外餐饮企业,降低了成本,增加了花色品种,受到师生的好评。还有高校在引入竞争机制,引进风味食品、特色小吃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高校后勤规范分离开始起步。目前全市有10余所高校都已实现了小机关、多实体或大实体的管理模式,普遍处于转制阶段。一些高校已组建了后勤管理机构(甲方)和后勤服务实体(乙方),实现了甲方、乙方的分离,后勤实体试行企业化管理。组建后勤企业集团、实施规范分离的工作目前也正在积极进行之中。
江苏
南京各高校后勤服务部门自行转制为企业化经济实体;从明年起,南京各高校规范分离出来的后勤服务实体进入南京高校后勤服务中心或南京高校后勤发展集团,真正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市场化和规范化。
在管理制度上,规范分离高校后勤实体,实行“统一管理、自负盈亏、规模经营、独立核算”的管理模式,融入社会第三产业;在资产制度上,盘清高校后勤的国有资产,做到产权明晰,资产保值增值,同时广泛吸收各种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在劳动用工制度上,建立社会化的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体制,实行干部聘任制和全员劳动合同制;在服务宗旨上,后勤服务实体要突出姓“教”特点,完善并推行标准化管理和服务,为高校事业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后勤服务保障。
四川
(一)加快改革步伐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实现后勤社会化,而后勤社会化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改革现行后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长远来讲,后勤要从学校事业管理体系中分离出来,只有通过分流与重组,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剥离学校办社会的职能,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承办、学校选择的满足学校办学需要的、社会化的后勤第三产业和社区服务体系。现阶段,要通过现行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把学校的后勤服务经营人员、相应资源及运作体制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成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后勤服务实体。当前,高校后勤改革的重点是学生生活后勤改革,当务之急是加快学生公寓建设。在这方面,我们力争在短期内有重大突破,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
(二)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高校后勤改革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难度很大,改革的速度和力度一定要积极稳妥,从地区和学校的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一个模式。在各院校内部,后勤改革是学校综合改革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发展和深化都受到学校的制约。后勤改革需要领导的支持,需要政工、人事、财务等有关部门的配合,改革的速度和力度一定要适应师生员工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因此,在后勤改革中,应该注意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以及政府主导和学校主体的关系。高校后勤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的领导和统筹。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争取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各个高等学校是改革的主体,要把高校后勤改革作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方面来抓,从大局出发,改变过去的旧格局,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市场引导、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后勤新格局。
(三)要切实加强领导深化高校后勤改革,加快后勤社会化进程,这不单是教育内部的一项改革,实质上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与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进程、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紧密联系,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有关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学校内部,学校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保证后勤改革的顺利进行。
湖北
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适合高等教育特点和发展需要的高校后勤服务体系。
改革分两步实施:第一步,2000年底以前,主要是进行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转换,将后勤服务经营人员、相应资源及操作运行,成建制地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组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第二步,到2002年底,各高校后勤系统在规范分离的基础上,进入省、市、州或其它合适范围内组建的跨学校后勤服务实体(集团、中心或公司),以专业化、集约化、企业化等形式承担本地范围内高校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