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管理体制 > 高校扩招
中国高校扩招三年大盘点
2002-11-06    上海市教科院发展研究中心

字体大小:

  江泽民同志指出:“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处于龙头地位。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不仅影响整个教育事业,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提升我国人力资源整体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1999年初,党中央国务院按照“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作出了高等教育大扩容的重大决策。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的实证分析,对高校扩招三年来取得的进展、成效以及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作一次认真的大盘点。

巨大的进展  深远的影响

1、三年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增长了近一倍,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

  经过三年大扩招,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从1998年的643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1214万人,净增571万人,四年间几乎翻了一番(参见表1),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

  从高校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来看,2001年与1998年相比,在校本科生规模增幅最大,专科(高职)生增加人数最多。具体而言,研究生总规模四年净增19.4万人,增长97.7%;本科生规模净增274.5万人,增长105.2%;专科(高职)生规模净增277.5万人,增长76.6%。

表1 1998-2001年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情况 (单位:万人)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在校生人数

643.0

742.2

939.9

1214.4

其中:研究生人数

19.9

23.4

30.1

39.3 

本科生人数

257.6

320.8

411.8

535.4

专科生人数

365.5

398.0

498.0

639.7

  资料来源:1998-2000年数据摘自相应年份《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2001年数据来自教育部计划发展司《2001年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分析》。本文以下数据表除非特别说明,资料来源均同本表。

  综观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发达、或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之间,用了至少十年以上的时间,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化的转变。

  据估计,到2002年秋,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将突破1400万人,已接近1998年美国1420多万人的高等教育规模,成为世界上又一个迅速崛起的高等教育大国。

2、连续三年扩招,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9.1%提高到13.3%,快步走向大众化

  1998年,中国政府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的目标。鉴于1998年以来全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高等教育战略地位的确立,以及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强烈推动,2001年初,我国政府在所公布的《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将原定2010年实现高等教育规模和入学率的目标进一步要求提前五年实现,即在2005年实现高等教育入学率15%的目标。

  根据1999~2001年扩招的实际和2002年高校招生计划推算,原计划于2005年全国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6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15%的目标将再提前3年,于2002年内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现,标志了我国已开始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也将带来与此相关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高等教育质量观和价值观、高等学校与经济社会等的联系和关系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论教育决策与制度创新
· 香港中文大学将在内地扩招
· 山东“十一五”规划:高校继续扩招五年
· 中国大学明年扩招8%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