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对英国的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英国高等院校的产值已超过110亿英磅,如果把对相关经济活动的影响计算在内,则最终产值已超过400亿英镑。由此可英国的高等教育与产业的结合已臻非常紧密的地步。但是,很长时间以来,高教与企业的合作只集中于与大企业、大公司的合作上,从而忽略了中小型企业这块产业领域内新时代的精英。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英国高等教育与中小型企业的合作关系也终于走上了历史的前台。近两年在英国就表现出一种趋势,要在以前表现得较为疏远的领域间即中小型企业与高等教育之间建立一种亲密合作的伙伴关系。由于他们几乎完全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体系,因此,这种趋势就显出较大的影响并且对于他们彼此之间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对中小型企业的正确认识
1.英国的中小型企业
根据企业规模划分标准:产值100万、员工100人以下的为小型企业;产值100万、员工500人以下的为中型企业。而根据资料统计,英国在100人以下小型企业的工人共有3690571人,在100-4999人中型企业的有12416人,500人以上大型企业的只有3091人,并且97.6%的的企业员工都在20人以下。因此,英国的企业几乎都属于小型之列。
英国的中小型企业除了在规模与行业上的差异之外,企业之间在建厂时间长短、发展潜力、管理方式、效益、前景展望、技术意识、技术熟练与复杂程度以及其他一些企业特点上也存在较大差异。绝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并没有涉及高技术领域,主要面向地方市场,发展潜力也相当弱小。当我们考虑要整合高教与中小型企业的关系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识到这些功能与特点的巨大差异性。
2.重视与肯定
英国对于中小型企业的经济贡献的肯定与重视可追溯至1971年的小型企业咨询委员会的报告,即《博尔顿报告》。而在之前,一个普遍的事实就是中小型企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被认为是可以不需要的。传统理论认为,不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就必然比大公司效率低得多。到七十年代,高效率所需具备的其他一些资源条件得到确认以后,情况出现了一定的变化。比如说,在组织效率、灵活性、对市场的敏感程度等方面,规模小好像又是一个优势。由此,焦点开始集中在如何制定一些策略,以克服那些与较小型企业有关的、本身所具有的不良缺点。自1971年的《博尔顿报告》之后,出现了一些政策性制度,如对中小型企业提供信息、合适的技术与培训、以及宽松的财政政策等。
3.自身的关注与发展
在他们自身所理解的生产活动的制约因素上,英国中小型企业相当一致地关注于市场需求水平以及技术的缺乏。1997年英国教育与就业部所发布的《1996年英国技术需求报告》也说明了这一点。他们还发现了所有企业都进一步认识到了员工培训的需要。在技术需求上缺乏最精确、最新的信息资源,可靠、准确、及时的信息以及培训的缺乏导致了严重的市场失败。
当前英国的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都几乎致力于短期规划上,当然,也有很多在构建一些中长期的发展战略。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老板兼经理们从没有上过大学,也与高教没有任何接触。他们主要的动力和关注点是一种短期的经济前景或状况。然而,很重要的是,正如"企业技术构建计划(TSEP)"所倡导的那样,如果把高校毕业生和企业结合起来,那巨大的潜在利益就会自然增长。最新的专门研究指出,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在聘用大学生上大受其益。有人对1100家小型企业的改革方案、250家小公司和56家成功的中小型企业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大大促进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它体现在信息系统的进步、生产过程的完善、新产品的开发、新型的管理制度、市场的扩展等方面,以及更重要的是对管理上的支持即给管理者在时间上极大的解放。据估计,大学毕业生的影响70%是间接的----即时间解放----也就是指允许企业主专注于提高企业业绩。对此深有感悟的成功的中小型企业者板们把高校毕业生作为一种中长期的而非短期的投资,并能使他们发展壮大自己的企业。
二、高教与中小型企业关系的转变
1.正确认识高等教育与中小型企业的相互关系
在英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日益强调它对经济的贡献可以说是同步发展的,由此更加重视高教与企业的合作关系。这种重视也是在一种共识上发展起来的,即高水平的技术在保持强有力的国际竞争优势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随着对中小型企业的经济贡献的肯定与重视,中小型企业在领导艺术和风格特点上的很多积极因素在80至90年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中小型企业现在已成为经济和政治日程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并且与高教大众化一起,被认为是英国追求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英国高教与中小型企业这些趋势的发展为促进两者的联系提供了理论基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并没有辅之以大公司、大企业在人才吸纳上的同步增加,为了就业,许多大学生不得不到中小型企业去找工作。快节奏的技术变革意味着为了跟上竞争的步伐,许多中小型企业开始要求具有相应的大学生水准的技工。在中国、印度以及远东其他一些地区的工业化带来的结果是国际竞争日新月异的变化,但这些地方有低工资的优势,由此,高技术的中小型企业配上高技术的劳动力被看作是英国保持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关键。因此,促进高教与中小型企业的合作就显得无可厚非了。大学毕业生需要在中小型企业谋职,中小型企业需要他们的能力以保持其竞争力,英国又需要这些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企业作为保持其全球化竞争实力的一部分。
在英国,鼓励学生既要获得专门领域的技术与能力,又要有一般领域的能力也是一种明显的趋势,这种趋势与中小型企业的需求密切相关。"高教企业计划(EHE)"以及教育与就业部的其他一系列计划出台,鼓励学生获得工作经验,参与工作实践,使学生能够具备必要的技能以胜任在中小型企业的各项工作。中小型企业不可能承受提供长期的培训过程以使得能在他们的工作中作出有价值的贡献。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要求毕业生能够立即产生作用,就业伊始就为工厂带来成绩。当今时代,成功的大学毕业生需要掌握多种技能,以使得自己能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需求以及组织性需求,他们还需要明晰他们即将加入的那种组织文化,以便能够迅速地融入角色。
近几年,企业越来越强调对一般领域能力的重视,他们所提供的很大部分职位都没有一个特定的学位要求,只需要一个适当的学位及学术水平证据,接 就可能把挑选基于要求具有成功所需求的能力上,他们认为,那些自信、自立、自强的人更有可能获得成功。同时,在传统的动机、热情、良好的人际交往技术、灵活性以及优秀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力基础上,最近他们的要求已变得更加复杂化。
如果这些观点代表的是多数雇方的共同思想,如果这些想法能转植于学生头脑中,那么,虽然专业领域的能力水平也是其应注重的一个方面,但更多的应重视一般领域的能力培养,这样就会促进一个工业劳动力的全面发展,使之既适合于大型企业,也适合于中小型企业。
现实的状况与未来的趋势都表明:如果中小型企业与高等教育之间进行有远见的选择性亲密合作的话,他们都能获得一种共同的利益。高校与中小型企业以及那些负责促进此项合作的机构所面临的问题是要制定出有效的措施,以促成双方的合作伙伴关系并使之发展,而不只是依赖于那种范围宽泛的总体性战略。有一种毫无水平的总体性政策就是强迫高校与中小型企业进行合作,这样做的危险只会在相关高校与中小型企业之间导致抵抗甚至滋长出怨恨情绪。
上面已清楚地表明中小型企业之间在技术需求上也互有差异。高校在一定时间里在提供机会和满足要求上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别。因此,我们只能期望高教与中小型企业之间的成功合作各有特点而不是千篇一律。如果这种合作只是被捆绑在一块儿,而没有反映出共同的利益和需求,那么,它都会不可避兔地走向失败,并由此更可能对以后的合作造成一种只会是消极的,而不会是积极的态度倾向。
2.成功的合作模式
在寻求高教与中小型企业合作的有效模式中,有必要首先要界定清楚这样做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在某种程度上从以前的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这种模式的目标必须是双重的:第一个方面,首先要使学生能够获得毕业以后高效率、高效益工作所需的一般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第二个方面,要使中小型企业能够有效地获得保持竞争力所需的高水平的技术和能力。对学生来说,主要目标是获取在中小型企业工作的经验,次要目标是通过这种形式使他具备能够体验到这种工作经历所带来效益的能力。
在制度创新方面,其中一个最为成功且至今仍发挥影响的就是"高教企业计划(EHE)。"EHE的成功部分归结于它的适时,因为它几近准确的预测了劳动力市场和雇主需求条件的未来走势,而不是一种事后的弥补。它的设计特别是其弹性空间使得每一家参与企业都能调整自身的结构及条件,这也是其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EHE带动了高校内部一大批课题,其中很多都是关于高教与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合作问题。当我们试图促进高教与中小型企业之间更加紧密的合作的时候,这些事例的经验正是未来发展战略需要学习的。
关注于未来的高教与中小型企业的关系的一个具体例案就是创设"高教地区发展基金(HERDF)"。虽然它在制定之时还显得相对较为保守,但显然可断定,随着地区化进程继续发展以及地区发展机构开始规划促进中小型企业与地区内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这种资金资助就会自然增加。
前面提到的"企业技术构建计划"反映了高校毕业生与中小企业相互之间的潜在利益。1997年的《迪尔报告》(Dearing Report)(8)提出此计划,并指出要更多地付诸实践。1997年,大约1600名在校大学生被安置到中小企业中,并且效果极好。但这只代表了那年毕业生总量的不足1%。这无意批评此计划,而只是表明了如果试图要扩大教育对经济的影响,也还存在着一系列的困难与问题。
3.发展中的合作关系
在高教与中小型企业以技术为基础的合作关系中,双方在其他领域的合作机会也日益增多。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求高教在机会的提供上进行重大的改革。拓宽入学机会就意味着提供半工半读机会以及允许自由选择学分认可课程的学习时间。如果在形式上量体裁衣,以满足这些潜在的学习参与者的要求和条件限制,向他们提供知识和技术,那么高校会在这项几为空白的服务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在中小型企业这一块,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认识到需要逐级提高他们的员工的知识及技术水平的同时,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高校内部为了形成更为灵活的教育供给机制而进行的这种组织结构变革其深度在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水平。虽然作为传统上一直紧密地与地方经济保持合作关系的结果,1992年后的大学的状况在短期内有利于进行这种改革,但在不远的中期发展中,这种平衡就会被改变。在研究型大学与企业之间现存在以技术转让为主的紧密结合中,也会更多地体现为强劲的技术供给机制。传统的技术转让要达到效果,就必须在人力资本上进行相关投资。随着技术变革的不断加速,其发展又必定会更大地增强终身学习的需求,由此,高水平的技术供给必然会作为研究开发之前提而备受重视。虽然传统的观点总是把这些与大型科技公司联系起来,但事实上许多涉足于此的企业也相当的小型化。除了小型企业占主流的新兴的电子行业外,也有许多其它的行业,如金融服务、工程,以及纺织工业领域内的许多企业也处于高技术开发的领先潮流之中。在这种趋势之下在研究型大学与中小型企业之间也存在着高效益合作的辉煌前途。
4.几个关键问题
能够作出选择并且要有远见,这就要求有最新的、能为中小型企业、高校,以及潜在学习者所获得的宽领域的信息。这种需求的信息指的是地区内劳动力市场技术的供求状况以及可能会引起相互变化的深层影响。高校所能提供的高等教育在高技术水平、技术与研究开发能力等方面也各有千秋。企业及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领域里需要的也是不同层次的培训。这就暗含了几方面的意思:要有某种标准模式;个体从短期课程或长期课程的某些阶段较易地获得学分容能力;以及他们的雇主也能承受这笔费用。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从理论向现实地转化,已经出现很多有效的举措使得它对多数人都成为现实,因而,增加高教部门对个人和企业的透明度显得更加重要起来。
也有可能,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聘用大学生以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建立起自己的企业,中小型企业部门把高教视作与自己毫无相关的观点会逐渐消失。与此相似,当政策以及资金的投入都更强调高校对地区经济的贡献的时候,高校中那种认为中小型企业部门与自身发展毫无相关的观点也会随之调整。
三、结合与远景展望
随着传统观点的消失,中小型企业与高教之间在某些方面存在着潜在的共同利益,双方对此都变得日益清醒。虽然当前的重点仍然是强调就业安置与工作经验,也适当注重技术的转让,但随之极有可能出现领域更加宽泛的合作,即使这种紧密而持续性合作也仅涉及到相对较少的中小型企业,同样,高校的这种合作程度也会因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水准。
鉴于当前的合作处于相对较少的水准,这种合作有可能会快速增长。当成功的合作关系逐渐遍及整个高教系统与所有的中小型企业之中的时候,双方都能从中获益的机率也会大大增加。
虽然政策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会主要集中于强调那些已证明行之有效的模式及其推广上。但是,像HERDF这类基金会的潜力一点也不可低估,它使得高校、中小型企业与企业援助机构之间能探索新的合作空间。也许从以前的经验中所能吸取的最重要的一点经验教训就是要强调其过程而不是一个固定的结构。EHE计划事先并没有规定好一个特定的结构或运作模式,而是更多的鼓励高校开发出在具体环境中行之有效的程序。通过避免这种不必要也几乎毫无生产效益的专注于结构之举,就有可能始终不懈地瞄准所订计划的最终目标并正视和评价根据计划就最终目标而进行的所有工作活动。
中国的教育产业化、教育与企业的关系正处于探索发展之中,同样,刚刚起步的教育与社会的合作也仅停留在与大公司、大企业的合作上,与中小型企业的合作几乎没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更应该认真借鉴它国的经历,得出经验、教训,以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