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如何保证教育质量,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认真研究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和经验,对于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协调健康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英国、德国、法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三十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质量。
政府管理----宏观调控英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学位文凭和教育质量的国家,全国共有90所大学和50所分校,各校均制定章程,以保证教育质量和资格证书的高标准。此外,各学校还必须接受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两家机构的严格监督。1997年后,这两家机构合并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制定保证教胃质量的总体要求,指导各学校以此为依据加强管理,保证质量,同时组织专家对学校的专业进行评估,对各校如何保证课程质量进行外部审查。这些评估和审查的结果都以报告的形式公开发表,以引起社会的重视。同时,将评估的结果与高校的拨款数量相联系。以苏格兰为例,苏格兰拨款委员会受政府委托,对高校拨款并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估。该委员会定期对苏格兰的18所大学和42个学科专业开展评估,评估成名额并且多拨款。如果学校教育质量不达标或者是学校招生人数少于政府与学校所签合同中规定的人数,则调整拔款。拨款委员会还帮助学校完成战略转变,用拨款手段帮助学校开设新课和新专业,进行教育技术革新等,推动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对一些有特色的专业及国家认为应该保护的专业可多拨款。大学若在贫困和边远地区多招生,也可多拨款。政府拨款额一般占大学教育经费的50%左右,在拨款总数中政府明确规定,教学经费占75%,研究经费占20%,其它占5%,以此保证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
德国在《教育总法》中明确要求"大学教授必须有教育学和教学法能刀",以保证一流的教师能承担教学工作。德国还制定有关法规及优惠企业的说收政策,鼓励企业接受大学生去实习,同时组织行业协会对本行业的企业进行评审,确定其是否有资格授受学生进行职业培训和接受大学生实习劳动。这些政策和措施,使德国建立起比较有效的职业培训体系和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运行机制。
法国政府规定,大学教师均为国家公务员,其工资由国家财政负担。国家每张榜公布该年度需聘任的教授、副教授数量,由众多申请者竞争。国家教育部设专门的职称评定委员会,对申请者进行评审,排出顺序,供各校聘任。政府规定,申请副教授和教授职称者必须具有博士学位,还必须分别有5年和10年以上教学经历,而且教授的聘书由总统签友,副教授聘书由教育部长签发,以此表示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和对教师的尊重。此外,这三个国家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高等教育社会服务体系,学校不必考虑学生和教师的生活问题,使高等学校专心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
相比较而言,我国还缺省这种政策导向,导致许多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心地位难以确定,一流的优秀教师不太愿从事教学工作,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的精力不足,企业不愿支持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了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必须着手建直国家拨款与质量评估相结合的机制,并且在评估体系和教师聘任等方面大力强化教学工作,从政策和机制上保证高等学校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任务,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
教育目标----国际化教育的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英、德、法三国对此非常重视。教育国际化有三个主要特征,即教育目标的国际化,教育内容国际化,教育方式国际化。这三个国家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已明确提出毕业生不仅要适合本国及欧洲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目还强调要培养面向世界的工程师。主要采取的措施有:招收或互换留学生的步伐任加快。例如英国伦敦大学经济与政治学院每年招收的新生中50%是国外留学生,德国福莱堡大学留学主占13%,其中中国留学生占50%;许多学校已采用两国交叉培养学生的做法,有的大学明确要求学生最后一年必须到国外去进行实习,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外语和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对外交往能力和基本素养。例如,法国的大学在语言和文化交流方面的课程约占30%;在学位授予标准上也有趋同的倾向,特别是德国已于1998年修改了《高教总法》,规定大学不仅可以颁发自己的毕业文凭,也可以授予与美国、英国等国家一样的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以前不授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以达到国家之间学历文凭的相互认可和教育上的衔接。
我国在这方面还重视不够,在培养目标上定位不够明确,在教学内容和培养过程上,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对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没有什么有力度的改革措施,亟待加强。
数学工作----严要求这三个国家适龄青年的毛入学率都已超过30%以上,按照目前的统计标准,都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阶段。虽然这三十国家入学率很高,但教教质量都有保证,其学历文凭在世界上一直拥有较高的声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教学工作上都比较严格。英国政府规定,所有申请进入大学的高中毕业学生必须通过A-Level水平考试,这一会考成绩是各大学录取学生的主要依括。对海外留学生还专门开设一年的大学预科课程,完成课程后才有资格申请进入大专或本科层次学习。在英国的100多所高等学校中,称之为大学的可授予各级学位,而大学分校只有少数有资格授予学位,多数必须通过所属的大学授予学位。除了"入口"和"出口"把得较严以外,教学过程要求也较严格,特别是一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要求较高。例如,每门课程都有多次课程讨论,学生必须参加而且需精心准备,才能取得该门课程成绩。
德国对学生入学要求不严,凡是13年制或相当于13年制完全中学(文理中学)的毕业生在中学毕业的同时即获得大学入学资格。按各州达成的协议,各校有义务接受所有取得这一资格的年青人入学,少数学生如果没选到合适的学校或专业学习,则可在下一年重新申请,直到满意为止(最长等待九个学期一定能选到理想的学校和专业)。入学的"宽松"要求与教学的严格是紧留配合的。德国的高等学校实行学分制,对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不做限制,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比较严格,学生很少能按期毕业,淘汰率在30%左右。例如,综合性大学和工业大学的正规学习时间是9-10个学期,但实际上学生平均需14个学期才能拿到大学毕业文凭;高等专业学院的正规学习时间是8个学期,但实际上学生需 10个学期或更长时间才能拿到毕业文凭。
法国是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行发展。所谓精英教育是指法国的大学校(也称工程师学校)的教育。大学校的教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业务能力、较强组织和管理能力,并熟悉企业项目运作模式的工程顶目组织看和管理者。为确保学生培养质量,大学校招生人数都很少,学生竞争非常激烈。高中毕业生如果想进入大学校,首先需要竞争进入大学校预备班,在预备班学习二年文理基础后再参加会考,合格后才能进入大学校。据统计,每年高中毕业生中有1.5%的人能进入大学校,从预备班考入大学校,还要淘汰一些人。大学校在师资聘任上有优先选择权,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挑选比较优秀的教师。此外,大学校还与企业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流的生源,一流的师资以及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使大学校具备了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优越条件,所以大学校的学生虽然淘汰率很低,但教育质量仍然非常高。与大学校相辅相成的另一面是普通大学,这些大学对学生没有选择权,学生只要通过了高中毕业会考,大学就有义务为其提供高等教育,这与德国的情况基本一样。但法国大学在学生学习期间有非常严格的考试,学生在第二学年未达不到所要求的成绩,就要被淘汰,而目淘汰率在世界上可能是最高的,约为50%左右。高的淘汰率能够激发学生奋发学习,同时也保证了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够最终得到毕业文凭。由于法国的就业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较完善,可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所以,高的淘汰率已被过会自然授受。
由此可以看出,这三个国家采取的做法虽然不完全一样,但都体现出他们重视教育质量、严谨治学、严格管理的办学理念,这也是三个国家的学历文凭在世界拥有较高声誉的重要原因之一。相比较而言,我国的高等学校在学生入学后,对他们,特别是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的要求不是很严,几乎所有学生都可按期毕业,而且在校学习期间成绩普遍偏高,分数贬值的现象较普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在人们的观念中,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较低,学生入学前已经过较严格的筛选,入学后自然应该少淘汰一些,况且目前的教育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够完善,学生被淘汰后容易引起社会问题,这些都导致学校"手下留情";二是重理论,轻实践,把实践教学看做是理论教学的附属成分来对待。许务学校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精力投入不足,把实习、实验条件的建设放在次要的地位上,这必然导致教师在实践教学上要求不高,影响学生实践能刀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也正是我国大学生与欧美大学生在教育质量上的主要差距。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进一步严格教学要求,增加入学后的淘汰率,特别是实践教学更应该加大投入,提高要求,以保证教育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