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学城?可能多数人都不太清楚,只是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牛津、剑桥之类的历史悠久、文化浓郁、规模庞大的欧美著名高等学府和它们所处的古老而美丽的小城。所谓的大学城,实际是大学就是城市,城市就是大学。
从中世纪大学的诞生开始,大学已经历了近800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大学的功能也不断变化,从最早的教师行会培养少量牧师传授经典知识,发展到后来集教学、科研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中心,成为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在这一过程中,大学本身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有的大学聚集在一地,大学周围或大学校园本身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常常被人们称为大学城或大学区。著名的大学城有英国的牛津大学城、剑桥大学城,美国波士顿市坎布里奇镇的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大学城等。
近几十年,一些国家由于发展高等教育,政府建设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大学,如美国的一些规模达到数万人的州立大学、日本的筑波大学等,都成为新兴的大学城。
大学城人多地大大学城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学校的规模大,学校和学校所在社区形成规模较大的社会,人口常常多达数万。大学城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教育活动和相关的科技开发活动为主要内容,许多人在大学城就业,为大学城服务。位于美国东北部的波士顿市市区不大,但波士顿地区聚集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理斯丽女子学院等50多所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所在地共有10万人,其中哈佛大学现有6794名员工,1334名教师,15343名攻读学位的学生和5186名其他学生。麻省理工学院现有6184名员工,918名教师,9878名学生。剑桥大学现有15500名学生,7000名员工。
建设者有公有私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需求的增长,大学城也在不断发展。富有的个人对教育投资是大学城建设的重要力量。以斯但福大学为例,创办人斯但福先生购得大片土地,为斯但福大学校区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成为一个大学城奠定了基础。
另外,政府也是大学城的重要建设力量。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经济发展的倍增计划,设想建设科学城,在1973年开始建设筑波大学,将筑波大学置于筑波科学城的中心,与其他科研院所共同开展研究。
美国二战后通过的《退伍军人法》给予退伍军人免费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促进了大学的规模扩张;1958年《国防教育法》更加重视大学的发展,这些都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大学城的扩张。法国则建设了一些多科性技术大学以促进国家的科技发展和满足人才需求。印度在班加罗尔建设了印度科学学院等大学,为班加罗尔成为印度的软件基地起了重要作用。
不砌围墙科学的优势地位是大学城繁荣的根本,著名的大学城一般都有一所或多所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学,像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都是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学,她们吸引了无数的学者、优秀的学生和大量的高科技公司。
大学城还具有便利的交通、良好的通讯条件。由于现代大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还要开展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因此许多大学城都建在大都市地区,便于与外界进行联系。例如美国加州大学的洛杉矶分校、戴维斯分校、伯克利分校,以及斯但福大学等都建在洛杉矶、旧金山附近,匹兹堡大学与卡内基·梅隆大学相邻在匹兹堡市内,哈佛大学在马萨堵塞州首府波士顿,牛津和剑桥距离伦敦只有几十公里,筑波大学距离东京60公里,而巴黎大学的主要学院都在巴黎市中心。
开放性是大学城永恒的魅力。大学城一方面吸引各国、各地的学者和学生,另一方面又与所在地区的发展互相融合,成为与当地居民、企业混合的城镇。牛津大学的图书馆、博物馆和医院都向社会开放。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都没有校园墙,没有校门,身处城市即是身处校园,也可以说城市本身就是一座大学校园,各个学院分布在全城的街道中,社区服务、公共交通可以说既是学校的,也是社会的。
吸引人才,带动发展 大学本身是一种重要资源,对所在国家、地区的发展与声望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学城由于有大学而成为特殊的吸引和聚集人才的地方,通过大学城的建设可以改变"城市和产业的布局、人口的区域分布结构,提高人口素质等。
剑桥大学所在的剑桥镇在20世纪初人口已达到5万,到50年代达到9万,70年代剑桥大学建设成第一个科学园区,周围形成了高科技产业群,被称为"剑桥现象"。
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所在的坎布里奇地区面积6.3平方公里,人口已达95800人,此处还是马萨诸塞州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发源地。麻省理工学院设立了许多跨学科和专业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同时该地区还有许多技术研究单位和研究公司。
斯但福大学拥有地产达8800英亩,学校出租校园空余的土地,最终形成了举世闻名的硅谷。这里形成了人才密集的尖端技术工业中心,在电子、集成电路等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一大批公司如惠普公司、英特尔公司都产生于此。硅谷还成为斯但福大学师生的实习和开发基地,他们可以在这里开办公司或在公司兼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