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以创造为特征的时代,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将更为深刻与广泛。世界许多重大科学技术的突破都是从多学科的角度,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才得以解决的。时代需要那些具有创造力的超越型人才。深化基础理论,尤其是注重基本理论中的本质问题的渗透和互通,克服本专业学科分割过细、知识零散的弊端,力图从本质上把握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文理渗透,基础与专业结合,体现知识的广博性、整体性、内在结构性和智能型的发展方向,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的重任。要达此目的,仅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交叉学科基础。必须在研究生教育阶段、特别是博士生阶段的培养中打下较好的交叉学科的基础,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新要求。
发达国家在交叉学科的培养方面有很好的经验值得借鉴。美国硕士、博士阶段都强调主修、副修的结合,文、理、应用学科的渗透。MIT的成功就在于它不仅有一流的专业教育,而且具备良好的交叉学科基础和文化底蕴,强调学生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用非定量的分析方法对事物作合理的判断,以求在相关学科领域实现新的跨越。日本筑波大学不设科系,而以学科群、学科类来划分课程,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学科交叉。同时开设大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还通过定期举行的研讨班、外聘专家讲学以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大量学术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也开始或已经在关注研究生阶段打基础和取长补短教育。但是,由于受某些浮躁风气影响,一些学生不重视打基础,既没有打好专业基础,也不具备交叉学科基础。培养单位对此也没有很好的措施。学生往往急于求成,希望立即在专业上有所突破,这是不可取的。基础不牢固,虽然也可以出人才,出成果,但从长远看,这样的学生一般都缺乏功底,后劲不足,不可能有大的成就。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画家达芬奇以油画《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成名,成名的前奏是艰苦的打基础,用3年时间画一只蛋。为了使鸡蛋逼真、丰满,有穿透力、有立体感,他阅读了大量的在当时看来不相关的其他学科的书籍,涉及物理学、光学、化学、动物学等多种学科。要画好一只鸡蛋尚且需要这么多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博士生要搞研究、做学问,没有广博的学科交叉基础知识如何出成果,如何在学科的前沿立足呢?因此,培养单位要创造条件,让博士生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打好学科交叉基础。这既有利于学生在专业方面潜力的发挥,对于学生走向社会多方位适应社会和工作需求也大有益处。
一、提倡导师跨学科招生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科目录已修订过数次,但仍难以适应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学科划分宜粗,且应淡化,拆除学科之间的壁垒或篱笆,没有一种有效的机制实现多学科交叉是不可能达此目的的,科技成果转化也会受到影响。跨学科培养研究生可能会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目前,许多高校的研究生院已经对博士生跨学科培养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如博士生在一级学科进行招生,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允许在其他系科听课等,都有一定成效。但是,从我国整体研究生教育来看,还没有形成气候,缺乏必要的条件支撑,尝试导师跨学科招生和学生跨学科培养对于实现研究生具备交叉学科基础,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导师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担当极为重要的角色,导师的知识构成和学术水准,直接关系博士生教育的质量。我国高校的博士生导师,一般只带几个研究生,在单一的学科领域内发表论文,可能在某一方面其成果达到较高水乎,但很少涉及相关学科和其他领域,其知识不是成套和系统的,也可以说处在科学研究的初级阶段。如不改变这种状况,将会影响博士生导师的整体学术水平和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因此,跨学科培养研究生便显得尤为重要。
美国研究生教育没有统一的专业目录,但他们十分重视和鼓励不同学科的交叉与合作,学科的设置相对灵活。导师根据研究需要,确定学生的研究领域,对学生的培养往往是跨学科的,与其它学院、其他系教授合作培养。学生也可以选择其他学院的教授共同指导。如理学院物理系学生选择化学化工学院的导师,从事物理化学研究,该生仍注册在物理系,最后取得物理学博士。这种灵活的跨学院、跨学科的导师与学生互选制度,不仅有利于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而且沟通了不同学院之间的联系,对于促进学科的交叉和交叉学科收效明显。
导师跨学科招生,要求导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系统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知识。以往一位导师只能在一个博士点招生,其知识和思维方式是纵向的,知识面较窄,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思维模式的改变和人才的脱颖而出,难以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为支持新型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保护从事交叉学科导师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对交叉学科研究生的招生应采取特殊政策,如对交叉学科点招生名额应予以倾斜,在制度上和机制上,鼓励导师跨出本学科在其他学科招生。还可以设联合导师,多学科、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同时,研究生院应为导师跨学科招生创造条件。鼓励各院系开设新兴、前沿、交叉跨系跨学院选修课,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授课方式上全面贯穿交叉、融合、综合化的培养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开出具备交叉学科特点的新课程。
二、鼓励学生跨学科报考
由于传统学科融入了现代高科技内容,使得学科的跨度增大,高科技含量增多,对学生的知识构成要求也越来越高。如土木工程,已不完全是以往意义上的学科内涵,更多地融入了信息、新材料和力学以及社会科学等新内容、新知识。医学和生命科学,作为21世纪最有生命力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能够使用先进的医疗设备,掌握信息的提取、处理和分析的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和人际交往知识,对医学注入独有的感悟、热情和献身精神,学科交叉的需要尤为突出。为此,世界著名的医学院一般都是从本科毕业生中招生。排名世界居前的哈佛医学院的学生来源,除理工科外,音乐、艺术、文学等文科和艺术类专业也占有相当比例。不同学科学生所具有的学科基础优势的交叉与互补,顺应了医学发展由治疗医学向预防医学转变,传统医学向数字医学转变对医学人才的新要求,哈佛才会有那么多医学与生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学生跨学科报考,能够使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更加综合,有利于学生交叉学科基础的培养和奠定,是实现博士生打好交叉学科基础的有效途径。
三、让博士生积极参与跨学科的研究项目
国外很多著名大学都有跨学科研究中心,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科交叉,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和攀登新的科技高峰。我国一些高校也有类似的组织机构,但一般都是项目的组合,基本未体现对人才的培养功能。
一个跨学科的大的科研项目,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合作才能完成,项目完成的过程,也就是学科交叉和培养人、训练人的过程,应吸收一定数量的博士生参与其中。德国研究生院本身就是跨学科研究中心,它完全不同于我国和美国、日本的研究生院,是由一定数量教授与研究生组成的有明确科研方向和课题的研究实体。
博士生参与跨学科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更意味着研究者思想的冲击和碰撞,有助于个人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借助于他人的思路迸发灵感,这样的事例在人类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中不胜枚举。通过参与跨学科研究工作,还可以使博士生接触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风格、不同个性的导师,对于他们学术功底、研究风格的奠定和形成,以及人生的道路的选择和对事物的鉴别,将会产生深远而长久的影响。(责任编辑:吕东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