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查询,武汉地区已有9所“一本”院校相继在学校官方网站晒出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其中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就业率均低于本科生。业内人士分析,由于毕业时间不统一,研究生就业率到12月份统计会更准确。(10月27日人民网)
不得不承认,近几年,有着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大学生就业率低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高学低就”的局面呢?我想原因是多样的,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绝对应该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研究生“高学低就”,真的是教育路“剑走偏锋”吗?
分析一下如今我国高校的现状。首先,中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在本专科生不断增加的同时,研究生的扩招人数也在不断激增。根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的《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和《2003年教育统计数据》,前者显示,2012年,我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达584416人;后者显示,2003年,研究生招生总数为268925。两者相较得出,2012年的招生规模比2003年增长了1.17倍。但这种增长率或许只是“看起来很美”,研究生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亦应成为教育部门重视的问题。
“高不成,低不就”也是研究生就业率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生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实际需求难以有效对接,用人单位不再盲目“高消费”,从而会导致他们就业率下降。研究生比本科生、专科生在精力和经费上投入的多,因而对工作有着更高的期望,他们扎堆在人才资源丰富的中心城市,不愿意去有大量需求的边远地区,再加上工资待遇不对接,所以,在研究生就业中“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只能愈加明显。同时,作为多年来研究生主要就业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等用人单位择才由“学历型”向“能力型”转变,用人单位不再盲目地追求人才“高消费”, 也是研究生就业率下降的一个原因。
人才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增多也是一个好的现象。中国大学教育近些年快速发展,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这是不容置疑的成功之处。但大学教育以“为社会培养中高级人才”为根本目的,这些中高级人才将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战斗力”。但从大学生的扩招,特别是研究生的扩招来看,其并不是从教育规律本身出发,而是在一味地追求办学规模、办学业绩和经济利益,这样一来难免让教育“功利化”,难逃“一切向钱看”之嫌。
教育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与高等学校的管理者们,应该把精力放在积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上,而不是盲目扩大教育规模上,把高等人才的招录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把好“入口关”;积极了解就业市场,注重研究生的“实用性培养”,注重培养“精致人才”,培养与社会能发生“同频共振”的人才,形成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质”和“量”中更加注重“质”。我想,长此以往,研究生就业前景不佳的情况将得到根本改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