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创新研究生培养方式,将学术规范和职业伦理纳入必修课——
学完“职业伦理”再毕业
大学的使命应该是培养具有崇高理想和道德的社会进步推动者。作为价值塑造载体的学术规范和职业伦理教育课程,在研究生培养中起到的是基石性的作用。我们开设的许多课程,是为了让学生在今后取得的成绩后面增加好多“0”,而学术规范和职业伦理教育课程是为了让学生在好多“0”前面写上“1”。
发现公司生产的化工产品被客户用于犯罪怎么办?公司盈利与治污投入之间如何选择?化工事故调查应该深入到什么程度?
“当我在课堂上设计出这样复杂的情境时,学生常常会意识到,这是他们以前从未想过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又与他们密切相关。”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赵劲松坦言,2015年整个寒假,他都用来准备一门新课——“化学工程伦理”。
这是今年春季学期清华大学开设的16门研究生学术规范和职业伦理教育课程之一。从去年4月启动课程建设至今,全校共开设34门课程,除了研究生院组织开设的5门公共课程外,共有22个院系开设29门具有专业性质的课程,其中17个院系的19门课为新开设课程。
如果用“雨后春笋”来形容研究生学术规范和职业伦理教育课程的建设情况,那么滋养它的那场“春雨”,就是清华研究生培养方案重构。在培养方案的改革中,学术规范和职业伦理教育课程被纳入必修环节——从2014年9月开始,清华研究生新生至少要选修16学时的学术规范或职业伦理课程。
“是时候在价值塑造方面做一些事情了”
细心的人会发现,清华大学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从开幕到闭幕,对“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表述发生了变化——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顺序上的小变化背后,是教育理念的大转变。
“当今社会,大学已经不能再‘垄断’知识和技能,如果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话,大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大学的使命应该是培养具有崇高理想和道德的社会进步推动者。”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振民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法学院较早开设了职业伦理课程。“那是2002年,我刚从哈佛大学访问学习回来,发现很多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专业课在哈佛都是选修课,但法律职业伦理却是为数不多的必修课之一。”王振民表示,这让他感到在法学教育中职业伦理教育不可或缺。于是,他在清华开设了“法律职业伦理”课程。
实际上,职业伦理教育的缺失在高校中普遍存在。清华工程伦理教育专家组组长、自动化系教授张佐在参与国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时发现,虽然认证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对职业伦理的要求,但实际上各高校却没有太多的课程或固定环节来满足这一培养要求。
在清华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杨斌看来,作为价值塑造载体的学术规范和职业伦理教育课程,在研究生培养中起到的是基石性的作用。“我们开设的许多课程,是为了让学生在今后取得的成绩后面增加好多‘0’,而学术规范和职业伦理教育课程是为了让学生在好多‘0’前面写上‘1’。”杨斌把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称为“有用之学”,把学术规范和职业伦理教育课程称为“无用之学”,但他认为这些“无用之学”决定着“有用之学”的方向。
“现在是时候在价值塑造方面做一些事情了!”杨斌表示,“越是领先的一流大学,越应该在决定人才培养方向和灵魂的领域里凝神聚力,因为这类大学培养的将是社会的领导者,他们将对整个世界的走向发挥重要的指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