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北京清华园,生机盎然,迎来百年华诞的清华大学沉浸在喜庆的气氛中。100年来,这所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培养出17万多名优秀毕业生,也涌现出像蒋南翔这样的著名教育家。他们在长期的教育工作实践中积累了许多适合国情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经验,提出了对教育事业有创见的思想和主张。
这些教育思想和理念历久弥新,对于今天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仍有着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给干粮更要给猎枪”
蒋南翔从1952年开始担任清华校长,在职长达14年,以后又长期主持教育部工作。他一直重视学生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学习,强调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即学校不但要提供给学生“干粮”,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掌握不断获取“干粮”的“猎枪”。
许多清华老校友至今仍会想起老校长蒋南翔当年的叮嘱:“你们进入大学要学知识,要提高能力。就像一个人要穿过原始森林,重要的不仅是给他一袋干粮,更应给他一支猎枪,因为干粮吃光了,不会再有;而用猎枪,可以不断地获得新的食物。”
蒋南翔认为,有限的食物总有一天会耗尽;只有拥有猎枪才能保证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长久生存。“给干粮”管一时,“给猎枪”管一生,“给干粮更要给猎枪”,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大学教育的实质,也给大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真正的“猎枪”就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与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清华学生的优势所在。几十年来,崇尚“行胜于言”的清华人形成了“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优良学风的熏陶下,清华的毕业生掌握了真正的“猎枪”,他们以懂技术、肯钻研、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工作扎实、善于团结人而受到各方面的好评。清华大学也以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毕业生而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