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所大学的美,是可以用心灵之耳来倾听的。声音,也是一道人文景观。这里有神圣的讲堂,有热情的聚会;有雄辩的智者,有激情的鼓手;有睿智的思想,有瑰丽的诗篇……这里发出的声音,承载着深刻的思考和深情的爱恋,传遍大江南北,五湖四海。这是一所大学对人类思想的奉献,是一所大学的尊严。
这是一片温厚的、生生不息的土地,这是一群匍匐在大地上又仰望着星空的赤子。在这里,曾鸣起振聋发聩的警世之言;在这里,曾发出催人泪下的肺腑之声;在这里,曾响起刺人耳鼓的哲人之语。
百年清华,向世界呈现了一部雄浑的交响。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时间:1914年 人物:梁启超
场合:同方部演讲《君子》
梁启超这位“百日维新”运动的重要参与者,相信“少年强则国强”。教育如何“新民”?他与清华保持了长久而密切的联系,可以看作一种尝试。
1914年至1917年间,梁启超曾出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其间,他数次来清华演讲。1914年11月5日,他为清华学生作了以《君子》为题的演讲,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完全人格,做“真君子”。他说:“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推本乎此,君子之条件庶几近之矣。”他勉励学生,“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为师为友,相蹉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焉属?”
梁启超这番话,为笼在退款办学阴影中的清华学子提振了信心。之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校训。自强不息,要求清华学生具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厚德载物,要求清华学生具有团结协作、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胸怀。校训是一个学校精神、校风的内涵体现。
不同时代,清华师生以校训自励,演绎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清华文化。抗日战争中,清华与北大、南开共组西南联大,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体现出刚强、果敢、坚忍不拔、卓然不群的精神。新中国建立后,蒋南翔提出培养学生“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思想。1980年,刘达校长提倡发扬清华“民主、科学、艰苦奋斗”的校风。
“人文日新”是清华的另一校铭。清华校史专家黄延复说,“人文”二字,传统上曾有不同的含义,可泛解为人类之文化。“日新”二字源于《尚书·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把人文和日新结合起来是清华一贯重视人文教育的充分表现之一。清华老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们一直把教育的根本目的看作是“新民”的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