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是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这一维度由于应用人才培养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比重的增加,由于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和市场竞争意识的增强而大大强化。
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学术人才与实用人才、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等等的培养,都必须依据这三个维度进行;只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三个维度的侧重有所不同。例如,学术性、研究型人才的质量评估,"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相关性"这一维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对于应用型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而言,社会的需求甚至职业大类对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就权重甚高,而"学科"这一维度就相对淡化。不同维度的价值等级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在这个意义上说,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质量观的丰富多样性,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
四、质量观的重构不能浅尝辄止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探索和重构不能浅尝辄止,不能仅仅停留在承认"多样性"和认同三个维度及其不同权重的层面。例如,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重要举措,而当前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往往仍是"压缩型的本科教育",尚未确立自身的质量观和具体的规格要求。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不仅要提出"过河"的任务,而且要确定从哪里过河、如何过河的设想,并切实解决"桥"与"船"的问题。在这方面,美国教育界的一些举措,可以供我们借鉴。
1991年6月,美国劳工部获取必须技能部长委员会(SCANS)制订了一个《关于美国2000年的报告:要求学校做什么样的工作》,报告认为:"20世纪后25年形成的两个条件,即商业和工业的全球化以及工作岗位中技术的爆炸性增长,改变了青年一代进入劳动世界的状况。这些改变很少在我们应当如何培养青年人就业中得到反应。"SCANS的研究表明,"我们称之为工作岗位技能(workplace know-how)的东西制约着当今的工作效果,这种工作岗位技能体现在两个方面:能力和基础。"报告还提出了处于核心地位的五种能力:(1)资源:确定、组织、规划和分配资源(包括时间、金钱、物资和人力资源等);(2)人际关系:与他人共同工作:(3)信息:获取、评价、组织、交流和用计算机处理信息;(4)系统:理解复杂系统(包括社会系统、组织系统和技术系统)、监督和修正操作,以及改进和设计系统;(5)技术:选择并运用多种技术工作。三部分基础是:(1)基础技能:读、写、听、说和数学运算;(2)思维技能:创造性地思考、决策、解决问题、想像、懂得如何学习和正确进行推理:(3)个性品质:有责任感、自尊、有社交能力、自我管理、正直和诚实。报告还认为,"这八种要求对所有学生,无论是将要就业的学生还是计划进一步深造的学生都是极为重要的。因此,这些能力和基础知识应该以紧密结合的形式加以传授和理解,并在相应的工作场所中得到应用。"
尽管SCANS的研究报告针对的主要是中等学校教育,但这一研究的思路却值得我们借鉴。我认为,其一,不满足于空泛的议论或抽象的论述,而是深入研究适应今后工作变化的共同而又具体的能力要素和知识基础;其二,不仅明确这些当前和未来技术、管理人才的质量标识,而且分析研究近50种不同的职业岗位特性,尤其是它们对这五种能力和三类基础的个性要求和价值序列;其三,注重教育与社会的沟通,通过专家的调查与研究,"编制一个共同的词汇表来指导企业和学校的对话",以免出现"轮船在黑夜中航行,一个人使用莫里斯电码,另一个人却使用旗语作信号"的情况。我们在重构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的问题上,应当组织力量做同类的调查研究工作。鉴于应用型、职业型人才培养的思路与质量标准尚无定论,笔者建议,不妨先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开始我们的探索。
事实上,在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已经有一些学校在新的质量观构建及实施方面进行了大胆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如根据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的建议创建的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借鉴国外举办高职教育的"教学工厂"的先进模式,明确了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一线技术管理人才为主的目标,以及"以明天的科教,培训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先问'会了没有',再问"懂了没有"、"学生也是客户"等全新的办学理念,与国内外企业密切合作,营造综合科技教学环境,建立"以工业项目为先导"的应用技术强化培训体系,帮助学生适应未来外资企业和其它高新技术企业的用人质量要求,着力提高"先进技术的操作应用能力"、"英语的实际交流能力"以及"质量意识和团队精神"。这种关于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及其实施方式、途径的有益探索已经初见成效,并得到了新加坡李光耀资政和我国教育主管领导的赞赏和支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对于新的质量观的深入思考及其指导下的切切实实的教育教学改革。
五.必须让师生认同并掌握重构后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影响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质量有诸多因素,其中最关键,也最难解决的是合格师资问题。人们已经注意到大规模的扩招和合格师资的结构性短缺之间的矛盾。目前缺额最大的是热门专业的师资和公共基础课师资(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两课等等),他们或者超负荷工作,或者大班授课,根本谈不上师生互动、个别辅导,因而也就严重制约着扩招后的教育质量。其实,除了师资的群体结构和个体素质结构是否合理、是否优化以外,教师能否认同并掌握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因为再好的教育理念和教改方案,都必须通过教师来付诸实施。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要造就千百万高素质的人才,只有借助具有较高素质,特别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质量观念的教师的创造性活动,才能得以实现,正如美国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教育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工作组的研究报告所指出:"这是教科书所做不到的,校长也作不到,州政府当局的指令同样做不到。只有那些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才能做到。"
另一方面,随着学生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增强,随着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追求,学生如何看待学校确立的质量标准和据此设置的课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才培养的过程,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因为"与人类其它活动不同的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不仅仅是教育者,而且还包括作为教育对象客体的受教育者",从另一个角度看,学生才是自身发展和成长的主体。因此,只有当高等教育的目的和质量观"同时成为主体和'客体'头脑中的观念时,它才能卓有成效地发生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