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区域布局更加完善,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宏观管理动态运行产学研结合
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笔者认为以下三项工作比较重要:
构建综合、高效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中央和省级政府通过发挥教育、劳动保障、计划、财政、人事、经贸、农业、科技等有关部门的综合优势,制定区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划。教育部门、劳动就业部门和产业部门统一建立就业政策体系。
这种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省级政府统筹本省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鼓励各省级政府在中央政策的基础上追求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势、特色。通过建立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区域高等教育目标操作系统,实现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平衡。
这种管理体制重视政府的服务功能。通过建立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定期发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状况,引导高等学校及时设置、调整专业和专业方向,密切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培养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
构建高等教育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运行机制。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要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参照,以区域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的人才培养为突破口,组织实施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例如,按照国家五大经济带分布,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等发展战略,以及制造、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相结合,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特点,有重点地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作。
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区域经济产业升级。例如,根据国民经济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积极开设第三产业的专业。
经济社会区域化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与此相适应,高等教育办学也要呈现出多元化格局。一个具有良好生态的区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应该是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高等职业院校共同发展,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普通教育与各类成人教育共同发展。
构建产学研合作体制。建立产学研合作体制,有利于加强高等教育与产业界的联系,增强高等院校面向生产实际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产业界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的工作主要包括:与企业广泛开展合作办学;高校利用自己的高新科技优势,建立和发展校办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积极参加地方重点工程和企业技术改造的科技攻关;积极做好科研成果的推广工作;开展软科学研究,为地方提供咨询服务。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推动企业参与实践
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尚不具备自然建立区域高等教育新结构的经济基础。因此,这一时期各级政府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作用尤其重要,应采取宣传、立法、税收、投入、投资、政策、评估等多种手段,引导和激励学校正确定位,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处于不同的阶段,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人才需求规模和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例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高层次应用型、工艺型、智能型技术工人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人才层次需要高移。对于中西部区域,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因此,管理部门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区域高等教育规模和结构,使其在宏观上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保持适应状态。
优化区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的关键是:相对稳定普通大学招生规模,重点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高等职业教育需要落实好“三个面向”:一是城乡需要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城市就业、再就业培训。二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重点是高级技工和技师的培养。三是在岗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继续学习。
新院校的设置要注意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向中西部区域倾斜,向应用型高校和地级城市高校倾斜。在没有普通本科院校的地级市及人口超过一定数量的其他城市设立以本科教学型学院为龙头的知识服务站(或建立省级多校园高等学校联盟),可以更好地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地级城市的服务、辐射功能。
推动现代企业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就业竞争的压力之下,不少高校毕业生的实习锻炼环节被淡化甚至省略了。也有些企业囿于自身利益对学生实行高筑壁垒,致使毕业生实习无门。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依靠高校管理部门订立规章,督促高等院校完善毕业生的实习考评工作;另一方面需要企业的配合,为培养企业未来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提供实践基地。
推动区域经济改革经验进高校课堂。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表明,经济体制改革一直走在其他各项改革的前列,并且在积累和逐步探索中不断走向深化。因而,区域经济改革的实践成果既可以作为一种成功模式,如苏州模式、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等予以推介,还可以通过经验理论的形式反映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之中,以带动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上的调整和更新。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甚至可以通过担任兼职教师的形式,直接将经济改革中的最新动态带进高校课堂,以使高等院校能及时了解并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趋势,同时促进高等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有所创新。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在职博士生夏鲁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