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教育,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条件等方面,有一些共性特点。这里结合我校改革试点工作,对于深化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教育,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培养目标与改革目标
改革,就是围绕着培养“三有”人才的需要,改变、改进和完善现有的一些做法
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改革最终要实现的效果。评价一项本科生教育改革措施的好坏和成败,唯一的标准就是在促进人才培养方面的实际效果。角度不同,培养目标的表述不同。我认为可以用“三有”来表述: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感。
有知识,就是具有丰富的文化与科学知识。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说,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分为两类:谋生的知识和生活的知识。谋生的知识,是与职业直接相关的知识,毕业时找工作有用;这方面的知识越多,找到好工作的可能性越大。生活的知识,与职业不直接相关,但却可以丰富人生,尤其是精神生活和心理感受。这两类知识不是绝对分割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对待知识,不应采取过于狭隘短视和急功近利的态度。
有能力,是做事的需要。这包括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又可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学习和创造的能力。学习能力越强,就越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有用的知识。而如果找不到现成的知识,就需要去进行创造。创造能力是一种很高级别的能力。二是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正确判断,是正确决策的基础。三是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表达中最重要的不是词句的华丽,而是思想性、逻辑性和说服力。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方面,我国大学普遍重视不够,同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四是团队工作能力和领导能力。只有把与人打交道的能力练好了,才能把事做好。有了好的团队工作能力,再加上远见和谋划能力,领导力就有了。五是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即不光懂得宏观思维,还善于微观操作,会把科学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措施。
有责任感,是做好事的需要,也是做人的需要。这涉及到公民意识、道德意识、跨文化意识、价值观念等。责任感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最终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对自己的责任感与对社会的责任感。所有个人生活中的不良习惯,都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对社会的责任感,就是对待他人的责任感,最低要求是不能为了追求自己利益而牺牲他人利益。社会责任感更高层次的表现,是把个人快乐融入到关心他人中去,关爱弱势群体、包容不同文化、促进社会发展。所有的精英之才,都是有高度责任感的人,都是为他人的福利而操心的人。
“三有”的获得,途经不尽相同:知识,要通过学习和思考;能力,要通过学习和锻炼;责任感,要通过教育和熏陶。改革,就是围绕着培养“三有”人才的需要,采取一些政策措施,改变、改进和完善现有的一些做法,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和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