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育人为本”理念 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以来,我校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刚要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注重更新教育观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也明确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我校主动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地。
(一)实施“卓越计划”,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北京科技大学具有近六十年的高等工程教育优良传统,建校以来一直以培养“钢铁行业工程师”为目标,为国家钢铁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被誉为“钢铁摇篮”。作为首批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我校选择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采矿工程等4个优势专业进行试点,目标是培养满足国家钢铁工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和未来之行业领军人物。为继承我校工程教育特色,整合学校资源,保证“卓越计划”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高等工程师学院,具体负责“卓越计划”的组织实施。制定了学生选拔、教师聘任等办法,完成了2009、2010、2011三届学生的选拔和招生工作。完成了今年暑期的学生企业学习环节,取得了企业、学生、教师均满意的效果。
为组织好卓越计划的实施,学校统筹考虑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结合行业发展需要,整体设计课程体系。与首钢、太钢、中冶京诚等大型钢铁企业和设计院合作,为学生配备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担任的双导师;与企业召开联合培养专题研讨会,就企业学习等环节进行深入探讨。
“十二五”期间,将以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素养为重点,加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编写适应“卓越计划”的系列教材,继续推进“卓越计划”实施。
(二)加强交流合作,扩大教育开放
“纲要”指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增加高等学校外语授课的学科专业,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等”。近年来,我校坚持“精品化、特色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交流,扩大留学生规模,着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学生海(境)外交流项目 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专业人才,我校大力推进学生海(境)外交流项目实施,每年选派海外交流学生300余人,赴美国、英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学习。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开设了“国际理解”等课程。
构建专业课全英文授课体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北京科技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是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方面也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学校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探索建设英文授课专业建设。试办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际班,借鉴MIT等国际著名大学的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国际化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目前全部课程采用英文教材和用英文授课,为吸引相关专业留学生来校学习做好准备。
本科生国内交流 为了拓展学生视野、感受第二校园学术及文化氛围、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先后与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及中国海洋大学5所学校签订了校际交流合作协议,每年互派30名本科生到对方学校进行一学期的学习。本科生国内交流规模达到150人/每年,派出和接收的交流生覆盖11个学院的31个专业。
“十二五”期间,将采取多种途径,扩展交流的地区和高校,扩大学生参加国际、国内交流的比例。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建设一批全英文授课的课程。秉持开放的视野和办学理念,吸收借鉴其他高校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纲要”指出: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
将科技创新纳入本科培养方案 明确将科技创新和学术实践活动作为必修学分纳入本科培养方案。作为首批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60所学校之一,目前学校已经形成国家、北京市、校、院四级科技创新立项的资助体系,每年立项项目约800项,近60%的本科生受到了初步的科研训练。学生发表论文156篇,申请专利43项,获市级竞赛二等奖以上奖项57项。在“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CCTV机器人大赛”等赛事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崇尚实践是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特色,学校将实践教育理念固化到本科培养方案中,建立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大实践”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率先独立设置《大学生社会实践》必修课程(安排在大一、大二暑期,每次不少于两周),编写出版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开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网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相结合,建立长效机制,建成国家精品课程。在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安排上,我校坚持以“实习队”形式集中实习。依托国内大中型钢铁企业,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学生实习基地。学校选派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带队,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配备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十二五”期间,我校将秉承“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加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加强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选择一些领域和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以实习、科技创新项目、竞赛等为载体,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