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中外交流 > 中外交流动态
国际教育并非出国留学 高校教育国际化需创新
2016-12-08  新华社  

字体大小:

  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陈芳、徐舟)截至2016年11月,我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2469个,较2010年翻了一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教育国际化已成为热点话题,“互联网+”下,高校教育国际化如何创新?

  2003年,中国大陆第一所国际知名高校的中国分校宁波诺丁汉大学成立;2006年,英国利物浦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创办西交利物浦大学;2015年8月,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筹设获教育部批准……国际联合办学发展至今,合作规模已逐渐增至多校。

  据了解,自2003年国务院出台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至今,我国已建成9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其中,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尚未开始招生。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就有约170万名中国学生在世界各地的高校学习。不久前召开的2016全球教育科技大会,发布了《2016中国教育行业蓝皮书》。白皮书强调在经济全球化向前推进的大背景下,科学、技术、知识、人才等教育要素,都在跨国界地流动,而教育国际化可看作是一个国家回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体现。

  美国密涅瓦大学由哈佛大学社会科学院前院长斯蒂芬·科斯林等创办,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而非以科研成果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任何交流只有双向互动才有生命力。”该校亚洲区总裁罗凯介绍说,“学生会利用大学4年时间前往7个国家进行学习,并以培养学生思维习惯为核心的课程设置,旨在探索多元的高校教育新模式。”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是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跨国、跨地区流动成为常态,渗透到教育领域,就形成了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罗凯等专家表示,中国正在提升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学生教师和教学资源的流动,以及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的传播和融合,有利于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高办学质量。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负责人认为,未来的大学应该从知识结构方面提高知识的深度和高度,设置以研究为导向的教学方式,鼓励以兴趣为导向的学生行为,建立以网络化平台为架构的大学组织形态。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出台文件推动教育国际化的发展。2015年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2016年7月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一带一路”为推动区域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大契机。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宗瓦提出,国际教育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国际教育不是简单的出国留学,还包括教育资源配置、合作办学、学分互认等。

  北大青鸟国际教育的张佳音认为,真正的国际教育必须是国际间双向的,从中国到海外,从海外到中国,不仅是简单的留学,还有教育资源交流和共享。

  国际高校联合办学对推动各国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还应结合自身民族的特色和本国教育现状进行理智选择,也不能忽略一所大学的人文、历史带给学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国际化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各国教育相互影响,但并非所有项目和计划都有益。专家表示,世界各国都在追求高等教育国际化,但出发点和归宿显然不同,对知识、技术、产品、规则、价值观的扩散和索取也不尽相同,应结合自身特色而择优选择。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后疫情时代,国际教育服务面临新机遇
· 2017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青岛举行
· 2013:国际教育那些过往
· 中国15所高校参加曼谷国际教育博览会
· 国际教育趋势报告:2012年留学呈现三大新看点
· 上海浦东新区23所中学试开“国际理解教育”课
· APEC跨境教育政策与监管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 张佳音:国际教育不仅是留学 开启新的篇章
· 解放前的汉语拼音运动、简化字运动、国语运动
· 中国国际教育展本周开幕 中国留学人数持续攀升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