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跨越式发展的内涵跨越式发展是经济学用语,指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是不平衡的,是通过主导部门的率先加速发展带动其它部门的成长,由一个行业或一个厂商的成长引起另一个行业或厂商成长的方式进行的,即经济增长是由某一点发起,然后向外扩散,这就是"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强调"增长极"本身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增长极"的辐射效应来拉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这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指明了一条超常规发展的道路。
跨越式发展同样适用于教育的进步。各级各类教育不可能完全齐头并进,教育内部各要素平均推进的状态是不存在的,这已被教育的发展和实践所证明。在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与经验的基础上,确定教育发展的"增长极",以"增长极"作为龙头快速发展,同时以辐射效应带动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的最终整体进步,使教育落后国家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是对教育发展的一种创新,是抓住了机遇,勇于争先的发展;跨越式发展又应该是一种可持续的全面发展,以部分带动全局的发展。
二、跨越式发展与印度IT产业
印度独立后,积极谋求进步,印度非常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扩充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工程教育,加大科技研究的力度,1986年有"计算机总理"之称的拉吉夫·甘地上台后,极为重视计算机的开发与利用,确立了大力发展计算机产业的方针,1991年拉奥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激励计算机产业特别是软件出口产业发展的政策,使得信息技术作为优势一直延续下来。
印度将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较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印度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值平均每18个月翻一番,软件业的突飞猛进,为印度打开了一条日进斗金的黄金通道,近10年来,印度的软件出口增长了30多倍,预计1999年至2000年度出口达39亿美元,占印度出口总额的8.6%,印度仅解决千年虫问题这一招,其IT产业就进帐30多亿美元。在美国的硅谷,38%的软件人才来自印度,美国《命运》杂志公开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03家请印度为企业开发软件,印度政府给高科技工业订下了大胆目标,未来10年中出口增长33%,即出口额从1998年的30亿美元到2008年的500亿美元。力争使21世纪最初的10年成为"印度的10年"。印度这种强劲的发展势头,连比尔·盖茨都惊叹将来的软件超级大国非印度莫属。
印度这种经济的发展应当归入跨越式发展的行列,以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增长极",强劲发展,但谋求经济质的飞跃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印度财政部长亚什万特·辛哈形象地指出,印度存在三种经济:由信息技术推动的"信息经济"、砖瓦和泥浆为代表的"旧经济"、以老牛车为代表的更陈旧的经济。印度仍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以软件为龙头的"新经济"成分只占其GDP的2%,即使印度政府如期实现2008年信息技术产业产值870美元的目标,也只能占GDP的7.5%现在就要看信息技术这只经济的领头羊,在自身大步迈进的同时,能不能让老牛车也赶上来,而不是让它落得越来越远。
三、教育的跨越--印度IT产业的支撑印度IT产业能在短短时间内取得如此成功,究其实质,应当归功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一直以来的人才储备支撑,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教育的成功。印度计算机教育从小抓起,现在,印度全国2500多所中学开设了电脑课,400所大专院校开设了计算机及电脑软件专业,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多媒体教育设施,全国每年都有25万人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印度的"硅谷"班加罗尔有印度理工大学等7所知名大学,专科学校292所,其中技术学院49所、工程学院14所、卫生学院25所、教育学院204所。目前,印度高等教育每年有61000名计算机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与之相比,美国仅有30000人完成相同学业。而且,印度每年有215000名其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而这些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毕业后由于工资收入等原因转入计算机工程专业,或者进行年人校生达20万人的私立软件培训学院。
印度一直将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龙头,高等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一直占较大份额,近几年才有所减少。他们50年代中期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全国相继建立了6所"印度理工学院"(IIT),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400多所工程技术学院,今天正是这些学院的毕业生支撑着印度经济的大厦。印度成功地培养出许多世界级的研究生,许多高校是世界一流的,印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给高校教师很高的待遇。80年代中期,印度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苏联,向中东石油国家输出了100万名工程师、教师和医生,数万人受聘于联合国组织和世界银行,每年获取上百亿美元的高级劳务外汇。1995-1996学年,印度高等学校在校生640万,教学人员31万,各类高等教育机构8722家。高等教育是印度教育名符其实的重大戏。
相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其它各类教育发展缓慢,学校的软硬件都难以令人满意。据印度政府1996年的统计,注册上一年级的儿童50%以上在小学教育过程中的某个阶段退学,有的邦辍学率高达70%。印度1996年适龄人口中初中、高中新生入学比例分别为12%和15%。同时,印度高等教育内部发展也不平衡,1994-1995学年其高等教育在校生40.4%是人文与艺术类,21.9%学的是商业,19.6%学理科,18.1%学工程技术、法律和其它专业,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学农林专业的仅为1%。这使得印度的高校毕业生包括大量的研究生无法就业,当然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也不仅仅是教育内部的原因。
印度政府一直在努力进行教育改革,建立统一的学校制度,极力扫除文盲,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尽量为所有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由于经费、人口等原因,成效不太明显。印度教育只是处在跨越式进程中,能不能以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带动各级各类教育的推进,形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局面,不仅关系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最终成功,还关系到以IT产业为"增长极"的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但不容置疑的是,印度政府把发展高等教育的作为教育跨越发展的福射源,这种努力实现教育腾飞的决心让人佩服,是一种胆识,是一种创新。
四、结束语
我们对印度教育发展多持批评态度,认为其基础教育十分薄弱,高等教育发展过度,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今天印度在经济上尤其是IT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教育的作用功不可没。我国与印度相似点极多,都是多民族的文明古国,独立时间相近,人口众多,印度教育虽然还没有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但毕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们要从印度以高等教育为"增长极"的教育发展中汲取经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实现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我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要避免印度教育发展的不足。印度抓住了机遇,但教育失衡的现状仍然很严重,虽然印度政府近年来削减高等教育经费,加大对其它各类教育的支持力度,但几十年中形成的落差弥补起来难度相当大。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侧重信息和涉外人才培养是正确而必要的,但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以其它各类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停滞不前为代价,尤其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要为所有的人提供接受各类高质量教育的机会,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同时,高等教育发展也要注意自身内部的平衡与协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