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日前举行的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现场会上,一碗碗肉香扑鼻的粉蒸肘子、一盆盆鲜嫩的酸菜鱼片、一盘盘翠绿清香的时令蔬菜、一壶壶醇香的玉米酒,让前来参观秀山县宋农中学的“客人”们也酣畅淋漓了一回,而这所农村学校的学生伙食能做到如此丰富,得益于学校勤工俭学工作的开展。
学校比家里吃得饱吃得好
“学校比家里吃得饱,吃得好!”该校的同学纷纷告诉记者:“在家里一个月难得吃上一回如(肉),每天就是白菜、茄子。在学校每餐都有如(肉)吃,一荤四素,菜品丰富,味道也很好。”
前面是校园,后面是果园。宋农中学有80亩地,其中30亩地作为学校的果园、养猪场、鱼塘和酿酒场。记者看到,在果园里,黄澄澄的冰糖橙、沙田柚、椪柑、南丰蜜橘、月神柿压弯了果树枝条。果树下还种有海椒、莴笋、大葱等蔬菜和四季菜、黑麦草、苏丹草等喂猪、养鱼的饲料。从果园出来,记者嗅着酒糟味来到了酿酒场,一笼热气蒸腾的玉米酒正在出笼;在酿酒场旁的养猪场,20多头膘肥体壮的大白猪,有的在吃食,有的在酣睡;顺着小山丘走下去,便看见几个并排着的大鱼塘,一群群黑压压的草鱼、鲤鱼、鲫鱼、鲢鱼在游弋……
“吃饭是第一件大事。”重庆市教委财务处副处长姚友明告诉记者:“学生的生活困难问题解决了,读书就有了保障,‘两基’成果就能够得到巩固。同时,学校走农科教相结合的道路,实施‘绿色证书’,还把回乡务农的优秀毕业生作为科技兴农示范户,带动了一方农民致富。”
校园经济遍地开花救助
“自己的市场自己占,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钱自己赚。”记者在秀山县的中小学看到,“校园超市”内的文化用品、生活用品、副食品琳琅满目。超市营业额多的一天有两三千元,少的也有四五百元。此外,许多学校还设有电话超市、饮用水供应室、缝纫洗涤室、理发室等。
秀山县教委主任涂志刚告诉记者,该县完小以上的学校全部建起了“校园超市”,由县勤管中心作为配送服务协调中心,乡(镇)、学校作为经营服务点,形成了县、乡(镇)、学校三级连锁经营网络。县勤管中心实行市场招标准入制供应,比质比价统一采购,既降低了价格,卫生也有保障,净化了校园周边环境,还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学校获利益,师生得实惠。
在重庆,巴南区教委推行了“服务公司+中心”的发展校办第三产业模式,学校的后勤服务与勤工俭学机制更加灵活;江津市实施“退二进三”大力发展校园经济,服务“三农”;南川市三泉镇马嘴东州春蕾小学通过勤工俭学“聚沙成塔”,设立了“马嘴基金”,形成学生、家长“有困难找学校”的良好局面。
贫困生为落脚点
宋农中学初三(1)班学生、孤儿向玉红对学校充满感激:“我的学杂费是全免的,一个学期姑姑只用为我交40元的保险费和课本费。”像向玉红这样的贫困生所获得的资助,除“两免一补”政策的补助外,其余费用都来自学校勤工俭学的收入。
“重庆市中初等学校勤工俭学年产值20亿元,纯利润2.5亿元,提供办学经费1.5亿元,50%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50%资助贫困学生,可使30%的学生受益。”重庆市教委助理巡视员王平说:“农村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特别是能使寄宿制学生把住宿就学的开支降下来,切实有效地降低辍学人数,巩固‘两基’成果,开展勤工俭学便是农村中小学‘经营教育’的最好方式。”
“‘建好一个基地,办好一个食堂,救助一批困难学生’,是勤工俭学工作的手段和目的。”王平说,勤工俭学校园经济开展好了,学校收入增加了,就有能力弥补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改善办学条件。同时,还能减免一部分贫困学生的学习费用,而且还能让他们在学校吃得饱、吃上肉,这就是勤工俭学对教育所作出的特殊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