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天津1月13日电
上二年级的张小雨就要随做生意的父母到北京去了,但他不愿意离开已经上了一年多的天津江南寄宿小学。在这所专门招收流动人口子女的小学里,张小雨的同学来自福建、浙江、河南、河北等全国十几个省份。
江南寄宿小学位于天津市河北区,距城郊结合部很近,原来叫红权小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做服装生意为主的温州人最早来到了这里租住农民的房屋,并逐渐形成了“温州城”。与此同时,这些外地来津人员的孩子入学也成了问题。红权小学从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招收这些外地孩子。一些孩子的家长因为生意忙,提出请老师帮忙照顾孩子。老师们看到这些小孩回家也没人照看,就把孩子领回自己的家里。有些老师带一个学生一带就是6年,除了寒暑假,这些外地学生都吃住在老师家里。
1994年红权小学大胆提出建寄宿小学,腾出一部分校舍专门招收流动人口子女。在校生从最早的29名,发展到现在的450名。一个学期1000元的学费,加上每月500元的食宿费,使这所学校非常受欢迎。
像江南寄宿小学这样解决外地人口子女入学的方式,在天津市只是一种。目前天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让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借读”。
1996年,天津市制订下发了有关政策,对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途径、学籍管理、收费办法和教育部门的责任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提出不能把一个孩子拒之门外。已在就学的学生在教育教学、评奖、评优、毕业、升学等各方面与本市学生同等对待。针对这部分学生的流动性,无论学生是入学还是插班,公办学校都要随时接纳、来去自由。
据天津市教委小学处处长王洪华介绍,各区县教育局对于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都建立起临时学籍档案,单独造册,纳入学生正式学籍档案统一管理。每学期对学生流失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核对,结果记入学校办学业绩档案中。这部分学生小学毕业后,可以升入天津市民办公助学校继续学习。
据了解,在外地来津流动人口集中的河北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工作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优势和特点。河北区教育局小教科科长鲁凤芬告诉记者,目前全区55所公办小学中的50所小学有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在册3000人。由于收费合理,一些外地来津流动人员因生意原因离开天津,但仍把孩子留在天津上学的不在少数。
“九年义务教育是针对全体适龄学生的,不应该有地域的区别,我们想这就是大教育观的具体体现。”谈起天津公办学校招收外地学生的意义,王洪华处长这样认为。而鲁凤芬科长认为,招收外地来津人员子女入学,也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一种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