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1月29日(记者叶宝林齐海山)
在吉林省农安县城,一座现代化建筑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拔地而起。这就是农安县实验中学新校区。这所学校是农安县发展教育的一个缩影,近几年这个县把教育作为产业来发展,给财政穷县带来了现代化的“富”教育。
位于松辽平原腹地的农安县由于肥沃的黑土地奠定了“全国产粮状元县”的地位。但是随着整个农产品供求情况的变化,农安县虽然是粮食大县,但却是财政穷县,每年的财政收入仅仅2亿元左右,其中人头开支就占去了1.
7亿元以上,这样的财政还能大规模投资改善教育状况吗?主管教育的副县长胡亚民肯定地说:“农安县改变了过去穷县穷教育的现状,主要是改变教育只吃财政‘奶’的问题,把教育作为一个大产业来运作,通过多渠道融资,更主要的是增强学校的自身造血功能,这样农安县教育事业才得到了快速发展。”
1978年建立的实验中学,原来校舍十分紧张,56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却有3400名师生,图书馆也是在学校外边租的房子。没有实验室,学生没法分组实验,只好在教室里放实验录像。
新建实验中学占地7.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成了农安县的一大景观。新校区包括建设有现代化的实验室、语音室、标准宿舍、食堂以及后勤服务设施,不仅比老校区增加学生2300多人,而且便于进行封闭管理。校长魏跃军说:“尽管学校有了点外债,我相信几年内就能还清。如果仅仅靠学校攒钱,10年也改善不了教学环境。”
据介绍,农安县教育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最近几年完成“三大任务”:一是布局调整,包括镇与县城学校合并、镇中心校与周边农村学校合并,两个学校距离3-4公里的合并,人数不满20人的班级合并,今年就有15所学校、70多个班级合并;二是以改造房舍为主硬件建设。今年投资近1亿元进行硬件建设,县里财政没有投一分钱。
全县农村学校有危房5万多平方米,今年靠产业化运作、多渠道筹资,改造危房4万多平方米。三是依靠素质教育转变为主的教育软件开发。实施了校园标准化工程、“三名”(名师、名校、名班级)工程、改造薄弱校工程、信息技术教育工程、防止流失生工程,不仅全县购进2200多台电脑改进教学条件,而且学校、教师、学生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变化。
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副县长胡亚民认为,“这与农安县委、县政府以市场为导向,作出启动教育融资,把教育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和管理的决策分不开,走出了财政穷县办教育的成功之路”。农安县今年通过银行贷款、工程队垫付等一系列途径,融资1.2亿元,为农安一中、实验中学新建了校舍,为农安十中扩建校舍,总建筑面积达7万平方米以上。通过这样的做法,农安县教育摆脱了受资金限制的困境,显示出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